奇闻奇观|科学探索|历史揭秘|劲爆丑闻|名人轶事|
  精彩推荐 “对眼鼠”接力“章鱼帝” 预测奥斯卡奖|巴西人家中惊现鳄鱼 3岁小儿与其玩耍无恙|以巴边境冲突致1死10余伤 两年来首发流血事件|
博览>资料库>排行
世界最早的著作权法
2007-01-30 14:30:23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西方学者一般认为著作权法最早产生于十五世纪后期,它“是由英王以缴纳特权费为条件授予商人的一种垄断的印刷权”(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5年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册第538页)。其实在比这早两百多年的十三世纪前期,中国南宋就已有了比较成熟的著作权和版权保护法规,那就是两浙转运司于嘉熙二年(1238)为祝穆《方舆胜览》所发布的《榜文》,以及淳佑八年(1248)行在国子监发给段昌武开雕《丛桂毛诗集解》的《执照》。两书分别将这两个文件刊印在书上,得以保存至今。

世界最早的著作权法
北宋思想家李觏可能是第一个被盗版的中国人
世界最早的著作权法

宋代书商的盗版与版权观念的萌生著作权及版权观念的萌生,是由“盗版”这个社会毒瘤引发的,因此我们在讨论南宋的出版保护法规之前,还需从盗版说起。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不幸,大概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生盗版的国度,因为当时其他国家还没有这 种“资格”。有了印书的“版”,可以大量印制,就意味着丰厚的利润,于是便有人“盗”。盗版从一开始就与“牟利”紧密联系在一起。

北宋前期作家李觏(1009—1059),大概是第一位遭遇盗版的人,他曾在《皇续稿序》中说:“庆历癸未(1043)秋,录所著文曰《退居类稿》十二卷,后三年复出百余篇,不知阿谁盗去,刻印既甚差谬,且题《外集》,尤不韪。”那位盗印者“阿谁”(无名氏),可谓是中国盗版者之祖了。

宋代盗版者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归纳起来,大约有如下几种。

一是原稿盗印,即不征得作者同意,私自将其文稿雕印出售。大作家苏轼就有这样的遭遇,他在《答陈传道》的信中说:“某方病市人逐于利,好刊某拙文,欲毁其板,况欲更令人刊耶?……今所示者,不唯有脱误,其间亦有他人文也。”(《苏文忠公全集》卷53)南宋 理学大师朱熹的著作,当时就有许多种被盗印,如他著的《论孟解》他在《答苏晋叟》的信中说:“《论孟解》乃为建阳众人不相关白而辄刊行,方此追毁,然闻鬻书者已持其本四出矣。”(《朱文公大全文集》卷55)

二是改题盗刻。此类也属于盗印,但在盗印的同时,或改题书名,或另署作者名,连原作者的署名权都失去了,其性质比盗印更恶劣。如庆历二年(1042)正月二十八日,杭州上言:“知仁和县、太子中舍翟昭应将《刑统律疏》正本改为《金科正义》镂板印卖。”诏转运 使鞫罪,毁其板(《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这位“县太爷”连法 律书都敢篡改盗印,可谓胆大包天。又如绍兴十五年(1145)七月二日,两浙东路安抚司干办公事司马上言:“建州近日刊行《司马温公记闻》,其间颇关前朝政事。窃缘曾祖光平日论著,即无上件文字,妄借名字,售其私说。”(同上)《记闻》的原作者不详是谁,而被署上司马光的名字刊行。

三是改头换面盗刻。这类盗版是将原书略加改编,或斩头去尾, 或稍加增删,但原书规模基本不变。本文开头提到的两浙转运司为祝 穆《方舆胜览》所发布的《榜文》,其中便谈到“或改换名目,或以节略《舆地纪胜》等书为名,翻开搀夺”。可见这在当时也是常用的 盗版手法之一。

四是翻刻。指一书已经雕刻印行,在未得到原作者或雕版人允许 的情况下,基本原样不动地重新翻雕出售。这类翻刻,多是“畅销书” 或著名作家的作品集(也属“畅销书”)。比如南宋时苏轼著作盛行,当时有人编了一部《王状元集百家分类东坡先生诗》二十五卷(“王状元”为王十朋,前人疑是托名,大约属上述“改题盗刻”之类),同时同地翻刻的就有五六种之多,现在翻刻本大多还传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美国居民邮箱里常有什么
投递员每天都会把邮件分送进各家各户的邮箱里,取邮件也成了美国人的一项生活内容。 >> 详细

论坛
电影中的十大经典之吻
经典电影中除了荡气回肠的动人情节让人难以忘怀外,当然也有那些经典之吻……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