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消息:如果斯蒂芬·茨威格活在当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或许会变成《一个陌生女人的博客》,痴情女子在博客中记录自己绝望的爱情,也会有网友回帖的陪伴,而当作家收到博客链接后,他会用颤抖的手握住鼠标,点击每一篇凄婉动人的文字……
博客风潮席卷全球互联网,如今在博客中不仅可以看到陌生女人的来信,还有陌生男人的游记,陌生老人的菜谱等等。在博客世界中,陌生人可以变成朋友,变成对手,变成联盟。尽情抒发个性表达,自由穿梭无限空间,这就是博客的魅力。
·博客江湖三大派
2005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在中国,这一数字达到了1600万。美国1/4的互联网用户都在阅读博客文章,9%的互联网用户创建了自己的博客。在全球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每一秒钟,都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博客一族。
遥望博客江湖,可见三大主要派别:一,草根派,四海之内皆存在,好似“丐帮”一般拥有最广泛的弟子。博客自诞生之日起就带草根性质,放眼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有倾诉的愿望,网络赋予人们穿梭无形迹的自由,人们利用博客记录生活,梳理情绪,抒发思绪,分享故事,广交朋友,在虚无的空间找到精神家园,要的就是自由自在,自娱自乐。
二,名流派,中国的独门特色派,每日可见各路名人在博客排行榜上刀光剑影,这种架势在国外是找不到的。虽然很多网民对“新浪”等门户网站常年把持互联网感到厌倦,但是当新浪将博客和名人捆绑在一起的时候,网络百姓们却再次疯狂起来,也是在这个时候,博客火山在中国爆发了。这就是现实,在一个大众都可以表达的时代,名人的声音注定更响亮。
三,武林派:只要有绝活儿,便能自成一派,中外皆准。该派由专业人士构成,各方高手集合探讨专业话题,例如新闻博客(JBlog)、知识博客(KBlog)、语言博客(Linguablog)、法律博客(Blawg)和技术博客(Techblog)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武林派中最强大的一支队伍就是媒体力量,他们发表、转载新闻及评论,挑战传统媒体,甚至影响国家政治与外交。
·博客不会死,四大招数看明日
英雄不问出处,不论何门何派,博客已经成为世界互联网发展最迅速的新应用之一,改变着人类生活方式。在感受博客热浪的同时,人们也在猜想:博客会不会有消亡的一天?我的答案是:博客不会死。无论是社会交流工具、知识传播模式,还是新兴媒体形式,博客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惊涛骇浪还是细水长流,博客都将继续深入人们的生活。
对于从小与网络相伴的新一代来说,博客更是他们的新玩具。在他们心中,电脑屏幕上的文字要比报纸上的铅字亲切得多,畅所欲言要比静坐倾听爽得多,数字自我比现实自我要丰富得多,所以,他们选择以电子文本记录人生,自然少不了博客。
那么,博客的明天在哪里?我们可以借鉴互联网惯用的四大招数,来预测博客的未来。
·招数一:广告“钱景”
2006年初,一颗“小石块”令中国博客圈澎湃。IT评论家洪波的博客获得企业直接投放广告,这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霎那间无数人仿佛看到博客赚钱盈利的春天。
21世纪,有人气就有商机。正是因为这条魔鬼定律,博客经济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的发展势头都十分迅猛,社会各界对博客的投资和融资都十分活跃。但目前来说,博客网站的最大价值在于吸引客户,获得广告收入,这是盈利模式中最清晰的一块。随着博客的发展细化,博客形成类似于社区的博客群,它把不同的人划分成一个个有着具有相同特征、相同兴趣和背景的群体,互联网公司则开始考虑开发具有这种特色的博客广告业务,在博客的空间平台上使商家更多的了解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及消费喜好,而商家也可以为用户提供特定和个性化的服务。
·招数二:门户上市?
在博客域名注册悄然兴起的时候,博客门户也将到来。文字博客、图片博客、移动博客、聊天软件、播客为一体,集成为门户概念。门户强大了,融资上市自然就是目标之一。别的例子不用举,方兴东的野心就是带着“博客中国”奔赴纳斯达克上市。
另一方面,博客中存在广告商业利益,那么你是愿意租别人的地盘,然后平分广告费,还是自创门户独赚广告费?以往的大多网上行为,都可以集成到博客里,相当于在网上安了一个自己的家,而不用租别人的房子。另外,既然博客属于私有财产,知识产权应当受到保护,别人浏览是否需要交费?这也是博客门户将要考虑的问题。
·招数三:结束战国时代
数据显示,2003年美国博客市场并购涉及资金800万美元,2004年是3300万美元,而2005年突破2亿美金。由此可见,并购是博客商业化运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市场压力之下,原来战国里的强势阵营开始了通过并购获得扩张速度的韬略,最终的结果是,博客的战国时代将通过兼并重组而结束。
·招数四:影响国家政治
在博客各派中,最不甘寂寞的是媒体圈,媒体博客的影响也最深远,甚至是国家政治。美国就是最好的例子,博客在美国已经成为一个挑战传统媒体的准媒体:1998年“德拉吉报道”爆出克林顿的“拉链门”,9·11事件时博客成为重要新闻来源,2003年《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和总编辑因“博客”揭开的真相而辞职下台,美国大兵博客中对伊拉克战争的质疑,2004年美国大选允许博客记者参与报道……博客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目前,中国博客虽然大量体现消费主义与媒介炒作的共谋,同时也具有影响政治生态的潜力。2005年的江西九江地震,正是博客发出了第一条新闻;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开博客收集民意;更有无数的中国媒体人利用博客世界传播新闻理念,博客不仅是专业媒体工作者的回收站,也是媒体的延续和补充。
当我们手持笨重的“大哥大”的时候,无法想象将来的手机竟然能拍照片、听音乐;当我们耐心十足拨号上网的时候,无法预料今天的网络世界会如此缤纷多彩。同样,现在当我们写博客的时候,很难预知博客的明天究竟会怎样,我们在守望,在等待,在期望通过博客实现更多的梦想。(麦喵/环球周末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