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早晨,一条30厘米长的江刀被拉出水面。这是常熟渔民陈褚生当天捕到的第一条长江刀鱼。
一盘清蒸刀鱼售价万元背后,是这一著名洄游鱼种濒临灭绝的事实,专家认为,真正付出惨痛代价的是长江生态
身长而侧扁,腹银而多脂,这条鱼因形似一把尖刀而得名。
长江刀鱼,学名长颌鲚,又称刀鲚。相对而言,人们更熟悉与它同属的另一种鱼———凤尾鱼,这是凤鲚的俗称,和刀鲚一样,作为近亲的两种鱼,平时栖息于中国东部接近江口的浅海,每年春夏间溯水而上产卵,是典型的洄游鱼种。
长江沿岸许多城市的居民,把长江刀鱼称为江刀,他们知道,相比油炸后装在白铁皮罐头里,六七元一盒出售的凤尾鱼来说,江刀的身价已有霄壤之别———在江阴的一家酒店,三条江刀凑足一市斤,清蒸入盘,价格一万元,这是今年的最新天价。
一些年纪稍长的江苏人也知道,这种巨大价差就形成在此前20年间。曾几何时,沿江城市的人们,在清明时节多少可以尝几回鲜,就像中秋月圆,赏菊吃大闸蟹一样。
“恣看收网出银刀”,是宋人苏轼之句,清代李渔则称之为“春馔妙物”。历史资料显示,刀鲚捕捞产量曾占长江鱼类天然捕捞量的35%~50%,其中江苏江段所占比例更曾高达70%.如今,寻常人家春食江刀的江南风俗已成奢侈。2005年,上海一家媒体在文章中写道:“吃过长江刀鱼吗?若拿这个问题来问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得把问题换成:见过刀鱼吗?”5月1日,长江沿岸渔民手中的刀鱼特许捕捞证到期,今年的刀鱼季节正式结束。
截至目前,2005年长江刀鱼的总体渔获量尚无确切统计数据,但市场行情已可证明,这个数字较去年下降已成定局。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一份资料显示,1973年长江沿岸江刀产量为3750吨,1983年为370吨左右,2002年的产量已不足百吨。
“这不是什么直线下跌,是呈几何级数下降,这证明我们对刀鲚资源的利用已至极限。”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资源研究室主任施炜纲说。
两周之内,记者走访长江下游多个城市发现,几何级数下降的渔获量背后,昂贵的长江刀鱼,对捕捞者和经营者而言是损失而非获益;而在试图拯救刀鱼种群的学者们眼中,真正付出惨痛代价的,是整个长江生态。
渔民陈褚生的刀鱼季
陈褚生也承认,整个刀鱼汛期,他和弟弟两家一共才捕了300来斤刀鱼,只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一网的捕获量。
4月26日早7时54分,一条30厘米长的江刀被拉出江面,阳光下闪亮的鱼身快速拍打水面,随即,卡在网上的这条鱼悬空而起,它拼命将头扭向江水,身体忽左忽右,一次次弯成僵硬的半圆。
这是常熟渔民陈褚生当天捕到的第一条长江刀鱼,两个小时前,他和弟弟陈褚根各驾一艘柴油动力渔船,从常熟浒浦渔港出发,向东驶入苏通大桥附近长江江段。这是62岁的陈褚生最喜爱的一个江刀渔场。
7时10分,陈褚生的妻子陆凤英和小儿子陈良,将一张流刺网撒入两船之间的江面。
五六分钟后,500多米的大网在两船拖拽之下,顺江流呈弧形缓缓向前拖动。此处江水浅急,历来是江刀鱼道,网格3厘米见方的流刺网直达江底,恰可拦截鱼群。
这个上午,在反复两次撒网拖拽动作之后,陈褚生兄弟得到了他们在这个刀鱼季最大的渔获:大小江刀共159条约30斤。
但陈褚生本人并不像目睹这个过程的记者那样兴奋,收获来得太晚了,此刻已是江刀落市时节,鱼贩们给出的收购价不及高峰时期的十分之一。
一个多月前,长江上的渔民会见到鱼贩们驾着快艇疾驰而来,后者搜寻着每一条捕获江刀的渔船,开出1市斤700元至1000元的高价,而当时的市场上,江刀一度出现1市斤2000元的天价。
但在那个时候,陈褚生只能冲贩子们摆手。
3月15日,这个捕了一辈子刀鱼的老人撒出了2005年刀鱼季的第一网。市场上的空前高价,让他仿佛面对一场最高投注的赌博,“拧慢船的油门时,我的手都有些发抖。”陈褚生说。
那一天,当500多米长的流刺网从江中缓缓拉出,陈褚生见到了他捕捞江刀生涯中的第一张空网,就在当天,他共撒了4网,全是空网,刀鱼无影无踪。此后8天,仍是一无所获,第9天,他的流刺网上出现了2005年第一尾江刀,但那一整天的收获,只有区区2斤零8两。
“这是任何年份都没有过的事情。我的感觉是,今年的江刀起码比去年少了一半。”4月26日,陈褚生对今年刀鱼季的开局不利仍然耿耿于怀,他面无表情地低下头,右手食指无意识地一下下划着船板。儿子陈良此时接过话头,“我爸捕了几十年江刀,今年以前从来没碰到过空网。你能想像他的心情吗?一个农民种了一年地,到头来颗粒无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事实上,当记者事后将陈褚生4月26日的收获情况告知常熟渔政站一位工作人员时,对方简直无法相信,“会有这么多吗?
今年鱼最多的时候是最近几天,但一条船一天捕10斤已算是好收成了。”这位渔政人员的惊讶有其理由,这个春季,沪苏皖多家城市媒体发出刀鱼“失踪”的惊呼,上海《文汇报》4月1日报道:南通渔民李金贵从2月初起捕鱼数十日仅获刀鱼5条。
陈褚生也承认,4月26日的收获是他今年难得一见的幸运。整个刀鱼汛期,他和弟弟两家一共才捕了300来斤刀鱼,只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一网的捕获量。
这位老渔民脑海中,有一张清晰的江刀产量表:“1973年以前,我们也是两条船捕江刀,但船是摇橹的帆船。网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长,质量又不好,捕一次鱼,就要补一次网。但在清明前后,一网下去,最少能捕到200斤江刀,最多时能有600多斤。
“1973年江刀最多,我们村一个高手在清明前后一个月抓过1万斤江刀,我那年抓了6000来斤。我捕过最大一条江刀有6两重,那时的江刀个子匀,4条鱼就够一斤了。”“1973年以后,江刀一年比一年少,一年比一年瘦。1995年以后数量下降最快,但当年一网还有四五十斤,1997年一网就只能网二三十斤了。”“到了2002年清明前后,一网撒下来,就只有一条两条了。那年江刀的价钱就猛往上翻,渔船上的收购价上了1斤500块。2003年和2004年江刀数量降得不算明显,但清明前后渔船收购价升到了每斤650块。”
天价江刀策源地
江苏靖江市新港镇渔婆农贸市场,两个月前曾是2005年天价江刀的重要策源地。市场内曾多次出现“抢鱼”风波,甚至有人大打出手。
4月29日上午,离陈褚生渔船数十公里的江苏靖江市新港镇渔婆农贸市场,每家水产店仍有刀鱼出售,此时,2两以上的刀鱼售价在每市斤百元以上。
这个看似平静的靖江市最大农贸市场,两个月前曾是2005年天价江刀的重要策源地。
“2月底和3月上旬,我这里的江刀卖到了每市斤1800、1700元。这样的好行情持续了一个星期,比去年高出300来块。”一位刘姓摊主用手拨弄着刀鱼身上的冰凌,有些激动地回忆说。
那段时间,每天都有不少辆高级轿车停在市场门口。从上海和南京等地来的车主要求购买正宗的长江刀鱼,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会被“劝走”,原因是江刀严重缺货,出再高的价钱也难买到,买鱼还得靠“关系”。
那也正是渔民陈褚生为空网懊恼的时段,显然,江刀的行情与江上的渔船有直接因果。
而有钱主顾们之所以云集渔婆农贸市场求购“正宗”江刀,原因还与长江刀鱼的洄游习性有关。靖江自古有“刀鱼之乡”美称。据称,海潮涌入长江口的最远点恰在靖江新港,江刀自古会在这里汇集成群,并且,当洄游至此,鱼体所含盐分逐渐淡化得恰如其分,加之性腺开始加速发育,所以此处江段所产江刀味道最美。
当地市场人士透露,靖江市新港今年所产江刀实际非常之少,多数江刀从上海和江苏其他江段汇集而来,冠之“靖江刀鱼”以博高价。更有甚者,将上海捕捞的海刀和安徽巢湖等地捕捞的湖刀,放到本地的江水中“镀镀金”,冒充江刀。
顾名思义,海刀指近海捕捞尚未洄游的刀鱼,而湖刀,是长期生活在淡水中的江刀同类,真正的食客们都知道,海刀、湖刀虽与江刀外形相像,其滋味不啻天壤,价值也无从比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