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克恭 |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克恭认为,确保西部各省区教育发展不“掉队”,国家应为西部教师教育开辟绿色通道,大力支持西部各省区重点建设一所高水平师范大学,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保障。
根本上讲是教育的差距
陈克恭指出,以创新发展理念来衡量,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核心是人的差距,根本上讲是教育的差距。缩小东西部差距,从长远目标来看,重在教育,而教育问题解决重在教师。他说:“在西部这样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 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走出代代扶贫的周期循环,更应该把教师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地位。”
好的教育必须要有好的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四有好老师”本身是一个重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绝不是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就可以做老师,也不是有了知识就可以做好老师,“如何教”本身是一门专门的学科。解决好这些问题、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从教育的供给侧着手发力,“让最优秀的人去教出更多优秀的人”。
陈克恭认为,确保西部各省区发展不“掉队”,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必须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从教育脱贫抓起、从教师教育抓起,“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青山不放松”,苦干实干,以超常规、超常态、超气魄的勇气,打赢中西部教育现代化的攻坚战,确保到2030年与东部一道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
为西部教师教育开辟绿色通道
变革在进行,呼唤“四有好老师”的愿望更加迫切,然而,西部师范院校在转型路上却遇到问题。陈克恭发现,一部分在向所谓的高水平大学转型,一部分即兴唤应社会需求走上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变革之路,使得西部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提供优质师资的数量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供给能力不是强了、而是弱了。教师教育政策倾斜不够、落地对接难,师范院校生源质量不佳、培养方向不聚焦,导致学生就业渠道不畅,有形成恶性循环,伤及教育基业和国家民族大计的现实危险。
因此,陈克恭建议国家为西部教师教育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国家实施“西部教师教育振兴计划”项目,大力支持西部各省区重点建设一所高水平师范大学,彻底解决西部师范院校基础建设资金短缺、教育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高水平师资匮乏等问题。要着力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大对教师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批判性创新思维和信息化应用能力。探索多所高水平大学同时支援一所西部师范院校的“精准帮扶”新模式,将西部省属师范大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情况纳入“对口支援”大学业绩考核范围。同时,面向西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在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和精准扶贫战略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把教育扶贫贯穿联动于“五个一批”扶贫工程中统筹考虑。
发展与瓶颈
陈克恭在接受中国日报网采访中指出,虽然教育在西部地区十分重要,但一些地方政府对此的资金分配还是不够。“国家虽有生均拨款的刚性要求,但大多数地方政府都是年终将各类投入打包算总账,甚至将基本建设投入也计入其中,凑够生均拨款数”,陈克恭说道。
同时,高校负债还息运行的现象也让“优先发展教育”面临尴尬。陈克恭说:“西部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像企业一样负债运行,将用于培养学生的生均拨款拿来支付银行利息,个别学校支付银行利息的额度竟高达学费收入总额的40%。面对企业债转股政策的实施,高校负债还息运行的现象让‘优先发展教育’的国策颇为尴尬。”
他认为,政府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先发展教育,使教育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根本性和主导作用。“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的思维定势,‘反弹琵琶’,真正把教育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确定‘优先发展教育反哺经济发展’的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