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召开之际,浙江省海宁在全市范围内召开治水大会,最大范围地动员市民参与治水。据悉,自今年5月在嘉兴市率先提出让30位市领导分别担任全市各条河道的“河长”,具体负责河道保洁、排污口封堵、河道疏浚、生态修复、水质改善等工作,全面推行“河长制”治水管理模式以来,海宁市镇村三级领导干部承包全市境内2469条河道,实现“包河治水”、责任到人。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海宁新建排污管道858公里,启动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市镇村三级河道多数排污口被封堵;加快了长水塘生态湿地建设,饮用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
“河长制”治水模式,责任明确,成效初显
水环境问题一直是困扰海宁乃至整个嘉兴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道瓶颈,多年来尽管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治水,但成效一直不佳。“河长制”治水模式推行之前,海宁连续几年水质考核不合格。水,始终困扰着海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脚步。同时,水资源的困局,也坚定了海宁市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全市人民破局的决心。
2011年4月,盐官镇率先创新试点“河长制”,将辖区内146公里河道划分为100段,由全镇104名镇机关干部和78名村干部担当“河长”,让“河长”对包干河道的断面水质达标、水环境改善负领导责任。“河长”们被要求每周对包干河道开展“体检”,指标包括河面漂浮物、河岸垃圾、畜禽养殖排污口、生活污水排污口等8个方面,每次“体检”后,“河长”必须填写附带现场照片的“体检卡”。
试点一年后,“河长制”治水模式在海宁全市推行,并于今年下半年集中100日开展排污口封堵、企业截污纳管、畜禽养殖业面源污染整治行动。截止目前,市级河道966个排污口,镇村级河道4054个排污口多数已完成封堵。
“岸上岸下”同步治污,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治水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问题出现在水里,根源却是在岸上。要使水环境有根本性的变化,就需要树立“自己不污染自己,带头不污染环境”的理念。
今年以来,海宁在对河道排污口进行封堵的同时,一场“岸上治污”行动也正同步开展。通过排查,全市1109家工业企业存在生活污水未纳管,其中456家有管不入,653家无管可入。通过集中整治,有管不入企业截污率为81.6%,明年还将对653家无管可入的企业进行处置,对于符合产业规划和导向的,全部进行入网,对于不具备入网条件的企业,则按要求进行关停并转。
市委书记林毅在治水大会上总结了治水以来的阶段性成果,并表示,这次全民治水大会是一场动员会、部署会也是一次誓师会,会上将出台海宁市《关于深入开展全民治水的决定》,再次表明海宁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抓好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动员全市各级干部和广大市民,打响全民治水攻坚战,努力开创“生态立市”的战略布局。
全民治水,共治共享
为了使“河长制”不成为“走秀”,海宁市加大对“河长制”管理的社会监督力度,河道“河长”要在媒体上进行统一公布,要在主要河道岸边显著位置建立“河长”公示牌,标明“河长”职责、河道概况、水质目标和监督电话等内容,每条河道都聘请当地一名群众代表担任监督员并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73岁的许林生是海昌街道丁公堰社区的老渔民,也是洛塘河东段群众监督员。“市领导当‘河长’,能够协调很多部门齐心治理,公示牌接受媒体和群众监督,督促工作必须做的好,治水效果肯定会比以前好。”
海昌街道金星村党员自发组织了一支10多人组成的环保志愿队。党员志愿者吴全德已70多岁,但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跟队员一起去村里巡查一番,河道污染是他们巡查的重点。“哪里有污染都能及时发现”村支书何玉明说,环保志愿者队还会定期对周边企业进行巡查,看看有没有偷排漏排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