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通过藏富于民、让利于民、用财于民,使民生状况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连续多年在省、自治区中遥遥领先,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经济社会进入均衡、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态势。
产业富民:抢占先机发展二三产业,率先把多数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领跑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先行者”
2010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130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倍,已连续26年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59元,连续第十年居全国省、区之首;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42:1,远低于全国平均数的3.23:1,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浙江百姓何以能连年成为“创富状元”?浙江省政府参事顾益康认为浙江人首要的“增收密码”应该是顺时应势抢先发展了二三产业,使务工经商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到2010年,浙江省农村居民在的工资性收入和来自二三产业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两项相加已经超过总收入的80%。
诸暨市有106万户籍人口,有工商企业10万多家,相当于10个人就有一家厂。该市大唐镇有1万多家企业,户籍人口才三万,几乎家家户户都办企业。诸暨市副市长吴成表说,无病无灾的情况下,诸暨人一家一年赚个五六万元都没有问题。
义乌市苏溪镇龙华村妇女楼春花,今年44岁。记者在义乌商城市场看到她经营着2间头饰品摊位,目前每年的净收入至少在100万元以上,她说“在村里像我这样有店(摊位)有厂的村民很多。”据义乌市国际商贸城经理骆建军介绍,该市场8000多个摊位,其中义乌当地村民在市场开店的占到4成。
正是千千万万“楼春花”们撑起了一个“富民大省”。据浙江省政府统计,全省目前66万个私营企业,200多万个体工商户,走遍全国的市场主体500万人,国外100万人。
产权富民: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成为企业股东和投资人,拥有土地、房产、土地收益等股本和资产,跻身“有产阶层”
记者在浙江调查发现,这个省“重量级”的企业不多,99.8%是中小民营企业,但青壮年劳动力充分就业,遍地都是“小老板”。“浙江现象”本质、也是浙江富民另一根本因素就是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培育和壮大了民营化特征明显的“老百姓经济”,使大批普通民众成为了股东、老板、法人。
“打工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致富还是要靠创业。”这是浙江各地普遍推崇的理念。浙商研究会一位副会长算了一笔大帐:5000万浙江人里面,扣除老人小孩非劳动力,4个国民中有一个是“小老板”,或者市场经济主体。一个人带动一家庭,这样,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生活在较富裕状态的浙江民众至少2000万人。
“‘草根经济’的作用不容忽视,民有是民享的重要路径”,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温州市相对做到了均富。在温州,普通老百姓家庭财产都在百万元以上。
“中小企业是万善之源”,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更是说,他分析国内外有关数据后发现,“凡是每一千人拥有企业数量的比例高,城乡差距、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和基尼系数就低。”
此外,浙江还探索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即以行政村为单位,对原有村经济合作社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更名为股份经济合作社,对村集体所有的资源性、经营性和公益性清产核资,量化为股权,分到村民身上。到目前为止,浙江省共有1400多个村完成这项改革,百余万农民成为“股民”。
善政富民:从 “放水养鱼”到多予少取、藏富于民,浙江各级党委政府走在改革的潮头,且不偏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
26年农民增收的“状元路径”,正是浙江各级党委政府一路改革的见证:最早允许农民务工经商,最早允许农民长途贩运,最早允许对农民开放城乡市场,最早推进农村工业化,最早推进城乡区域统筹……这些措施,使浙江农民收入稳步、快速增长。
顾益康说,藏富于民、“多予少取”、“放水养鱼”是浙江历届党委政府对于农村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理念和政策取向。浙江省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中国经济数十个“第一”同时,背后有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顺应民意、让利与民的优惠政策、地方法规。如进入新世纪后,浙江就在全国率先取消“三提五统”、停缴农业税,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等。
从老家山东嫁到浙江的温岭市农林局副局长郜清深有感触地说,当浙江农民是比较幸福的,政府给予的多,充分体现了多予少取。她举例说,在温岭,政府近年来对增加农民收入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民增收的投入,每隔两三年就有一个“很高含金量”的政策出台。
近年来,浙江一些地方在发展中已经改变了“GDP一大步,财政收入两大步,居民收入迈半步”的不合理格局,更多体现让利于民、藏富于民。据玉环县统计局副局长陈君岳介绍,2010年该县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大关,财政收入40.1亿元,增长8.5%,而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则均在15%以上。
用财于民:财力增强之后,政府通过强化二次分配,缩减收入差距,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均衡发展
“小河有水大河满”,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促进浙江财政收入也稳步增长, 2010年财政总收入达到489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08亿元。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这为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达7595亿元,年均增长21.1%,连续五年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政府把为民办实事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截至目前,浙江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全省4773万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全覆盖。此外,浙江2010年在全国第一个发布了覆盖面最广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全省近600多万老年居民享受这份基础养老金。
为了让低收入群体共享发展成果,浙江省政府2008年即出台政策规定,规定低保对象每人每月的最低救助金额并要求逐步提高,并确保应保尽保,目前全省在册低保对象约70万人。浙江省政府最近提出,从2011年起,全省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2500元的低收入农户纳入“低保”范围。
医疗救助制度被公认为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最后一道防线,低收入人群最怕得病,一旦得了大病,就会出现平民一夜之间变成贫民、贫民沦为赤贫的情况。为此,浙江建立了以“统筹城乡、财政兜底”为主要特色的医疗救助制度,并且将因病致贫户也纳入了医疗救助范围,救助水平远超过国内很多大城市。据该省民政部门提供情况,2010年浙江省共筹集医疗救助资金4.71亿元,占全省医疗卫生支出预算的2.7%,该省住院人均救助金额接近500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倍以上。
来源:新华网 编辑:张少虎 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