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天津市水务局获悉,日前,随着东丽区新地河水库通过验收交付使用,天津在全国率先完成全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五年累计完成投资近5.7亿元,消除全市10个区县35座大中小型病险水库运行隐患,恢复蓄水能力8.1亿立方米,改善有效灌溉面积210万亩,为保障全市水库安全运行,确保防洪、供水安全,改善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国以来,天津市高度重视水库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水库工程建设,截止目前,全市水库总库容达27.2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0.68亿立方米。多年来,各类水库在天津市城乡防洪、城市供水、农业灌溉、水产养殖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绝大多数水库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条件制约,建设标准较低,加之年久失修、地面下沉等原因,部分水库陆续出现了堤顶高程不足、堤坡冲蚀严重、堤身裂缝以及穿堤建筑物结构强度不够等问题,给水库运行埋下了安全隐患。随着天津防洪体系的逐步建成,病险水库已成为防洪除涝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完善城乡防洪体系,增强水资源调蓄能力,2004年,天津市水务局对全市各类水库进行了全面普查和安全鉴定,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共有35座水库带病运行,亟需进行除险加固。
按照市政府批转的《关于基本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的意见》,2004年8月,天津正式启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6年来,天津市高度重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市、区县政府和各级水务部门、建设单位间层层签订责任书,逐库落实责任人,不断加大工作推动力度,积极落实中央和地方各级配套资金,狠抓前期工作和建设管理,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四制”,强化监督检查,倒排工期,并行作业,千方百计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截至目前,35座病险水库已通过各种方式完成除险加固,彻底消除了运行隐患,实现了确保水库运行、城市供水和山区防洪安全,有效改善周边地区综合开发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多重效益。
——有效提高城市供水保障率。平原水库是城乡用水的重要储备地,以尔王庄水库为代表列入国家病险水库专项规划的5座大中型平原水库,通过实施除险加固工程,在确保水库自身运行安全的前提下,恢复库容2.6亿立方米,大大降低了水库渗漏损失,从而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水库的水资源调蓄功能,有效提高了城乡供水保障率。与此同时,水库管理单位全部完成管理体制改革,人员基本支出基本落实,工程维修费用列入财政专项经费。
——有力保障区域防洪安全。蓟县山区11座小型水库总调蓄能力1472.3万立方米,控制流域总面积76.875平方公里,除险加固后防洪标准基本恢复到50年一遇,仅2010年汛期就拦蓄雨洪水960万立方米,在保证下游5.56万人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上,还为周边1.4万余亩耕地和6500株果树提供了灌溉用水。
——创造区域发展良好环境。以新地河水库(又名东丽湖)、团泊水库等为代表的一批平原水库,由于库区地理位置优越,水务部门在实施除险加固工程的同时兼顾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按照地区发展总体规划,与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开展水库综合开发利用,对水库建筑物、配套设施、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在保障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来源:中国水利网 编辑: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