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丽江传习东巴文化 学校教育民间活动并进

2012-07-23 13:42:04 来源: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云南丽江传习东巴文化 学校教育民间活动并进

花音东巴文化传习队的队员正在唱东巴祝酒歌曲(刘雯文 摄)

云南丽江传习东巴文化 学校教育民间活动并进

传习班学生表演东巴舞(刘雯文 摄)

云南丽江传习东巴文化 学校教育民间活动并进

玉龙县花依乡花音传习队(刘雯文 摄)

云南丽江传习东巴文化 学校教育民间活动并进

玉水寨东巴传习学校内老师正在授课(刘雯文 摄)

云南丽江传习东巴文化 学校教育民间活动并进

传习班的纳西学生(刘雯文 摄)

地处西南边陲的丽江,是全国唯一拥有三项世界遗产桂冠的地级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域、世界记忆遗产纳西东巴文献古籍。东巴文化作为丽江城市名片,在历史与现代文化的和谐共生中,锤炼为纳西族独有的文化精髓。

2012东巴文化保护传承考察暨交流研讨活动,在东巴文化的发源地丽江举行,170多名东巴文化专家学者来到纳西文化的各个传承点,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别开生面的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全国的东巴专家感受到了丽江东巴文化保护传承所体现的多元化,东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立体性加强。

黄山完小东巴文化传习班

黄山完小位于丽江市古城区束河黄山居委会安乐村,座落于城郊结合部,属于典型的纳西村子。学校始建于六十年代,现已有50年的历史。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纳西学者郭大烈与妻子黄琳娜于1999年在黄山小学创办了第一个东巴文化传习班。传习班开设东巴象形文字课、舞蹈课、东巴唱腔、纳西谚语、东巴画。该校在10多年持之以恒的坚持中,形成了一套东巴文化传承方面的特色模式和宝贵经验。

据了解,很多学校开展过类似传承和发展东巴文化的工作,但都因未达到很好的效果而中断,而黄山完小东巴文化传习班开班至今已有13年,已有五届学生结业,学生人数共计217人,其中已有两名学生在云南民族学院、大理民族学院继续学习民族语言学。

黄山完小在读的五年级纳西族学生和晨露告诉记者,她在该校已经学习了两年的东巴文字和文化,基本能掌握日常词汇。该校也有除纳西族之外的小学生参与到东巴文化的学习中来。传习班的学生目前掌握了许多纳西拼音、东巴象形文字,会唱纳西民歌、会跳东巴舞,东巴文化传承班已经成为黄山小学特色教育的一张名片,在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玉水寨东巴传承学校

东巴学校已经由2012年7月9日迁至白沙新善村,第一期东巴传人培训班已于2010年1月5日开学,学习期限5年。学员8名,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3名)、太安乡(2名)、鸣音乡(1名)、奉科乡(1名)及宁蒗县拉伯乡(1名)的贫困家庭失学少年中招收,年龄在10—14周岁。接受过3—6年的国民教育,均系东巴世家的孙辈或后裔。

培养目标是把这批人培养成为全面掌握东巴教文化兼备汉语文基础知识、品学兼优的东巴文化传人。为此,所设的教学科目有: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经文,东巴教祭祀礼仪,与祭仪相关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捏塑、编扎制作等手工艺,纳西拼音文及俗语,反映纳西族地区自然地理历史的本土知识,汉语文,体育,思想品德,劳动等。

教学体制采用前半期以全日制课堂教学为中心,后半期将以祭仪实践活动为中心。学员待遇除由校方提供免费食宿、作业纸张、门诊医疗及统一着装外,每月给予200元补助费、其中50元按月发放零用、150元待学成后计发,作为对学习本民族文化的奖励。

太安乡花音纳西文化传习队

太安乡位于玉龙纳西自治县的西南部,花音村作为太安乡的典型村落,有着纳西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著名的东巴皆出自花音村。

和丽元,土生土长的纳西族小伙,他曾是丽江市玉龙县民族歌舞团的一名舞蹈演员,看到纳西东巴文化渐渐消失,尤其是深感家乡太安县的东巴民俗文化未得到保护和开发,毅然放弃了演员的工作,回到自家的村子里抢救渐渐消失的东巴民俗歌曲。2009年,在和丽元的领导策划和积极配合下,传习会组建成功。现在这只民间传习队伍已经有14名队员,超过一半的队员年龄超过50岁,最小队员的只有6岁半,而最年长的已有81岁。农忙之余,和丽元与传习队会员会进行学习排练,自2009年以来,传习队以花音村民间音乐为出发点,整理搜集了一系列濒临失传的纳西民歌,许多邻村的纳西族也慕名而来,期望加入到花音传习队中。

这里的东巴文化传承,包括利用农闲进节对有志传承东巴文化的村民,组织开展东巴祭祀仪式,通过培训和实地考察展演,部分学员能独立主持祭天、祭自然神、祈福等仪式,掌握东巴舞种10来种,并先后受邀到各地展演和宣传东巴舞。太安乡的东巴文化传承点,为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和民间力量、为丽江乡村走出一条“东巴文化生态村”之路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新主东巴文化传承学校

新主村位于丽江市玉龙县西北部的鲁甸乡,距丽江市区145公里,是历史上著名的东巴文化之乡,曾出现过一批具有高深学识的东巴祭司。这次实地考察的新主东巴文化传承学校,座落在新主村委会红光村,是一个民间自发创办的纳西族东巴文化传承机构,在社会政府部门支持下开展民间东巴文化传承人的活动。

新主东巴文化传承学校于2005年建校,学校自建成以来,和桂生、和盛典等东巴祭师在学校开办了6期培训班,培养了民间传承保护骨干24人。2008年春节,学校在该村举行了已停滞50年的纳西传统民俗祭天仪式,并每年春、秋两次祭天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对鲁甸新主的实地考察,让专家学者们看到,东巴文化之所以在民间生生不息,是因为东巴文化始终扎根于民众、社区的土壤之中。

东巴文化的传承既有民间主体性,又有政府主导性,民间老百姓体现出酷爱本民族的文化,企业自觉参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体现了文化自觉性,这是丽江东巴文化发展的一个亮点。

来源: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记者 李映青 实习生 刘雯文) 编辑:宁波

编辑: 宁波 标签: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