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凸显产业脆弱 滇菌产业谋变“靠天吃饭”
随着云南雨季的来临,不少市民会笑眯眯地说:雨水多了菌子就多了,待会儿去菜市场买点菌子回来炒吃。
依赖着自然馈赠的野生菌产量与气候、植被等因素息息相关。从2009年开始,连续3年干旱让野生菌产量减少的同时,其价格也凭借“物以稀为贵”而节节飙升;野生菌库存减少导致专业野生菌市场内冷库空置;野生菌加工业也因市场鲜菌供应不足而缩小产能……在这现状的背后,凸显的是野生菌产业的脆弱性。目前,云南不少野生菌产地和企业已经看到了行业“软肋”,提升技术含量,拓宽野生食用菌产业链;搭建市场平台,以项目建设推动野生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等一系列措施正酝酿进行。
新闻助读
野生菌如何人工保育促繁
食用野生菌被誉为“山珍”。由于其产量受气候、环境等因素制约,部分企业和研究所加强合作,采取食用野生菌人工保育促繁技术的应用,提升野生菌的产量。那么通过该技术培育出来的菌子还能称为“野生”吗?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刘培贵告诉记者,人工保育促繁主要采取菌类与植物共生的方式,植物利用菌类提高抵抗力,同时也为菌类提供生长环境,相互依存,产生菌根树、菌块树、松露树后,再选择适合菌类生长的土壤进行移植培育。通过这种方式成长的菌类其品质仍然保持着野生菌的特性和药用价值。
目前,采取这种技术培育的主要菌种有印度块菌、中华块菌、白块菌等。
而松茸等一般常见菌类不是典型的共生真菌,对于这类菌子只能采用人工保护其生长环境来促进繁育,通过保证阳光、通风、疏松土壤、改变传统采撷方式等保护促繁。
市场现状 产量高时价格难大幅下降
近期,云南雨水颇为丰富。昨日,记者走访了篆新综合批发市场的部分野生菌商摊。食用野生菌价格虽较今年刚上市时有一定回落,但最近一段时期价格波动并不大。
据了解,目前松茸从110元/公斤~150元/公斤不等;品类不一的鸡 每公斤售价150元到260元不等;黑牛肝、铜绿菌约为60元/公斤;青头菌、虎掌菌、鸡油菌的价格则维持在70元/公斤左右;而见手青每公斤在120元左右。在这些菌中,较为便宜的是皮条菌,每公斤售价约为30元。而颇受昆明市民喜爱的干巴菌仍然价格不菲,新鲜饱满的干巴菌价格高达1000元/公斤,就连市场入口处品质一般的干巴菌的价格也要450元/公斤,可见这款“舌尖上的山珍”价格依然坚挺。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最近雨水丰富,但价格并未出现像市民期望的一样下跌,主要是由于7月份时各类野生菌大量上市,当时野生菌价格已处于全年最低谷。因此,目前的价格预计不会再跌,后期可能还会涨价。“产量高,并不意味着价格就下降,除了野生菌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食客的喜欢而销量大增外,产业的脆弱性也是原因之一。”
该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出口国单一,亟需拓宽市场,“以松茸为例,松茸资源减少的同时,松茸出口已呈现结构性失调,由于过于依赖日本,导致整个产业时常受到日本市场波动的影响,最终造成松茸贬值。”
同时,在菌种保护方面,5厘米以下的小松茸和开花期散发种子的松茸也遭到“掠夺式”采摘,“其实这不仅仅是松茸才遇到的问题,开放式的采摘模式其实存在很多漏洞,这也将导致野生菌产量及价格出现波动。”该人士表示。
产业带动 鲜菌产业成地区经济亮点
雨水丰沛的时节,去野生菌产地的农家乐里采菌子吃菌子成为不少市民们时下周末消遣的好去处。而在易门、南华等地,以采菌和吃菌为主的农家乐正是一年中收入最好的时节。
易门的宏运农家乐老板自己承包了一片山,在这片不大的松坡林,一场雨过后,在阳光的滋润下,青头菌、见手青、牛肝菌等不同品种的野生菌便会悄悄冒出,种类繁多。
这几年来,随着云南易门野生菌食用菌交易会的展开,老板王晓山一家的生意也渐渐火热起来。一年下来全家收入五六万,菌子时节的收入就有一两万。
在南华,山区百姓“靠山吃山”,菌子成为他们增收的主要赚钱方式之一。
“如今的山区百姓有了菌子致富,幸福指数比城郊居民还要高。”南华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贵平告诉记者,在南华,野生菌已从自己食用腾跃至彝区百姓发展致富的大产业。每年6至11月,南华县约有10万人参与野生菌的管理、采集、经营活动,是当地除烤烟、农作物外投入人员最多的一项生产活动。2011年,全县野生菌集散交易量达5456.7吨,交易额2.8亿元,全县农民通过野生菌的人均收入近千元。其中,野生菌主产区农户的收入占家庭收入的30%至70%,个体承包育菌户年均收入1万余元,最高的达12万余元,野生食用菌产业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新的亮点。
技术提升 提高食用野生菌产量产值
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成爱丽告诉记者,从2009年起云南省已连续3年干旱,在这3年里,市场里鲜菌的产量比往年少了1/3,今年在雨水比较丰富的状态下,野生菌的交易量基本恢复到往年正常产量的90%,“要是明年的雨水再丰富点,就可以恢复到2009年前的正常水平了。”
“近几年对野生菌资源的开发量大,每年公司野生菌原料需要3600吨左右,但是野生菌产量越来越少。”易门丛山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何秉昌说,“丛山”开始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玉溪市两地设点建立人工种植蘑菇基地,同时还有15公顷的人工促繁野生菌基地。
而南华县也在加强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通过技术的提升来做强菌子产业。例如,积极引导松茸主产区群众采用竹笼、纱布或其他覆盖方法进行保护,减少鸟类、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在松茸生长期,采取人工喷水、盖膜保温保湿措施,改善环境因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数据显示,2011年末,南华县封山育菌面积达到180万亩,实施“公司+基地+农户”保育促繁模式5万亩;实行持证采茸,提高松茸及其他野生菌的产量和品质。
“到目前为止,南华县全年已有野生菌收购、销售、加工企业(户)100余家,数量虽多,但大部分均属个体户,加工企业存在‘小、散、弱’的态势,各企业均只进行产品的初级加工和简单包装,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较低。”李贵平告诉记者,目前,南华县积极在产品研发方面加大技术投入,通过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加快块菌酒、松茸茶以及野生菌成分提取开发高端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系列新产品的研发,推进野生菌产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延伸野生菌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平台搭建 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化发展
在南华县县城向南方向,与杭瑞高速公路之间的一大片工地上,工人忙碌、机器轰鸣,这里正在建设集野生菌深加工、物流交易、美食、文化旅游、电子商务交易、温泉度假酒店等于一体的南华“野生菌王国·物流加工出口基地”项目。据介绍,这个项目概算总投资8亿元,目标是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野生菌冷链加工、出口贸易、文化旅游、物流基地。
搭建市场交易平台,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平台让野生菌买家与卖家之间形成有效对接,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易平台规范交易行为,扩大交易量,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路子。
“山货变商品,商品变精品,精品变高端。”南华县县委书记陆积峰曾这样概括南华野生菌产业化发展之路。过去在南华,野生菌大多为农民自采自食,未能有效进入市场。实现山货到商品的跨越,搭建市场平台是南华的“必选项”。
据李贵平介绍,南华县将完善野生菌市场硬件设施建设,全县建成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野生食用菌交易市场,为野生食用菌生产流通搭建平台,“目前南华已成为云南最大食用野生菌交易市场之一,我们将紧抓滇中经济圈与滇西经济圈多汇地带上野生菌集散中心的机遇,加快大项目的推进,完善交易市场服务功能,建设电子物流交易平台等。”(曹婕 段佳璐 郑思琦 楼一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