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数十年来首降 云南民办高校已陷生源危机
一场生源危机已渐渐逼近民办高校。
统计显示,和全国大的趋势类似,今年云南高考报名人数首次出现下降,比去年减少1万余人。生源减少,招生计划却增加。教育专家分析,一些高校将因此遭遇生源危机,首先面临洗牌的就将是民办高校,尤其是民办二专院校,有些学校将面临破产和倒闭的危机。
现状
全省高考人数十年来首次减少
全省高考报名人数在持续增长十年后,今年首次出现下降。预计今年云南省高考报名总人数将超过21万人,相比去年的22.4万名考生,全省今年下降数量超过1万人。但今年全省招生计划有所增加,预计比去年的计划还要多。其中,在增加的招生计划中,尤其是本科计划增幅较大,二本以上录取率也会比去年高。
事实上,不仅云南,全国许多省、市、区的高考人数已经持续几年下降。以今年为例,相比去年高考报名人数,湖南减少2.6万人、江苏减少2.5万人、内蒙古减少1.6万人、福建减少1万人、广西减少近8000人、北京减少3000余人等,其中一些地区甚至是连续四五年持续减少。不过,录取率却在一直攀升,甚至一些地方出现招生规模大于报考人数的窘境。
省招生考试院相关负责人分析,高考报名人数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生源减少,以及实施高中新课改后复读生减少、出国留学人数增多等因素。国内一份显示,高考考生人数下降的趋势或将持续到2018年。
调查
省内民办高校已陷生源危机
在去年高考录取过程中,云南省内某民办高职院校的招生老师整个8月份几乎都在不停打电话,一遍又一遍地询问考生:你到底会不会来?为了确保生源,该校招生办的多名老师早早地兵分多路,奔赴全省各州、市甚至省外,尤其是县级中学,走进校园招揽生源。甚至还有的招生老师深入到田间地头,一遍又一遍地说服考生及家长:“来我们学校吧!”
即便是竭尽全力,最终的结果仍不令人满意。
以省内另外一所民办二专院校为例,该校一共录取了1000余名高考生,但最终报到入学的新生只有两三百人,报到率不足三成。甚至还有省内个别民办二专院校的报到率只有两成左右。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于一些民办二专院校来说,生源危机已经开始凸显。
云南某民办专科高校招生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两年来,该校已经开始出现生源危机。“发动全校几乎所有教职工,费尽力气,最终也没能完成录取计划。到最终开学新生报到时,报到率还是不足50%。”该负责人坦言,对于民办高校来说,生源就是最大的生命线,没了生源,就会出现生存危机。
晚报记者获悉,在去年高考录取中,云南省内民办二专院校新生报到率普遍不高,超过50%就已经不错。一些院校的报到率多在30%左右,最低的甚至在20%左右。不少学校一再降低录取线,还是完不成招生指标。去年9月中旬,省内部分专科院校还在进行补录,高考成绩在160分(总分750)以上的考生均可补报志愿。
分析
生源大战 民办高校很吃亏
在生源大战中,什么样的高校首先会被淘汰?
不少教育专家都表示,随着考生人数的逐渐减少,首先面临洗牌的就将是民办高校,尤其是民办二专院校,有些学校将面临破产和倒闭的危机。
云南工商学院副院长文华伟预测,在云南,再过几年,一些民办二专院校可能会因为生源惨淡而难以生存,甚至被淘汰。届时,实力强的民办院校会更强,而实力弱的民办院校则更弱。
文华伟分析,除了高考报名人数的减少,一本、二本、一专等院校也在不断扩招,尤其是一些高校新校区的建成,可以容纳更多的学生,这必然给一些民办高校带来巨大压力。“估计未来省内民办高校将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尤其是民办二专院校,可能最终只会有三四所院校。”
面对危机,民办高校该如何努力应对?文华伟认为,在生源危机面前,民办高校最应注重与市场结合,需要通过注重和提高教育质量,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注重提升质量和特色,培养更多适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人才。
建议
高校应调整定位办出特色
去年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部分高校将因生源锐减面临严峻生存挑战,首先被冲击的应该是民办高校。国内有专家用“狼吃羊”来打比方:当“生源危机”的狼冲进我国2000多所高校组成的“羊群”,首当其冲的,一定是最弱的羊——部分公办高职高专和民办院校被淘汰。在现有分批次录取的制度下,民办二专院校基本处于录取的最后批次,基本只能录到分数较低的学生。
还有专家分析,对一些公办高校而言,生源不足同样会让他们陷入办学困境。专家呼吁,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应未雨绸缪,及早调整办学方向与定位,办出特色,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招生政策,以规避因为生源迅速下降而导致的高校办学危机。
专家声音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光礼:目前,国内高校本科生的平均规模是美国的两到三倍,这影响了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而生源的减少可以视为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契机。不过,从长远看部分民办院校由于生源减少可能会有倒闭的可能,但公办院校不会。
知名学者熊丙奇:如果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的危机在于“数量”,国内名校应该担忧的就是“质量”——越来越多优秀高中生选择国外高校,即使六七年后我国高中应届毕业生人数有所回升,“尖子生”看重的依然是更好的高等教育质量。因此,高校进一步完善招生、培养机制已势在必行。(刘超)
来源:春城晚报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