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病不能救治,到农牧民有病足不出乡村就可得到医治;从妇女背着水桶日复一日地背水,到用上清洁的自来水;从在摇曳的酥油灯下纺线织布,到电视、电话、网络把村庄与大千世界相连……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全国对口援藏极大地改变着西藏百姓的生活。仅在“十一五”时期,援藏资金就累计达到了75.5亿元,绝大多数的项目和资金均向“三农”和民生领域倾斜。
西藏和平解放不久,中央政府就派出了首批援藏技术人员--装备精良、技术过硬的医疗援藏队奔赴西藏各地,从此拉开援藏工作的序幕。近60年来,中央先后召开5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专门研究西藏的发展问题。
目前,西藏全部7个地(市)的73个县(市、区)和双湖特别区,自治区和地(市)主要直属部门都在受援范围之内。
借助一大批援藏资金和项目的实施,西藏农牧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看病、上学、出行、饮水、通讯等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得到了显著改善。
为改善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内部增收渠道,日喀则地区拉孜县上海援藏队伍在2006年利用200多万元援藏资金创办了拉孜农业技术示范园,专门从上海请来了技术员,免费让农民到园中学习温室栽培技术,技术员手把手教,某品种栽培成功后还免费给农民送苗、送技术。几年下来,当地农民发展大棚种植蔚然成风,种植效益今非昔比。
拉孜县县长多吉说,以前当地农民只种青稞,亩产纯利润在500-700元之间,而利用大棚种植西瓜,亩产利润保守估计也在6000元左右,利润增加10倍以上。
近年来,各省市、中央骨干企业和中央国家部委的援藏干部还积极依托内地的资源、市场、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为西藏引进项目和资金,有力地增强了受援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山南地区,湖北援藏干部围绕促进经济发展,由项目建设型援助向智力型援助转变,由单项型援助向大企业、大集团双向开发型援助转变。
“十二五”时期,西藏将深入推进对口受援工作,明确受援重点,突出改善民生、扶贫开发和增强“造血”功能,引导援藏资金和项目集中投向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扶持落后地区发展等重点领域。
同时,受援双方立足各自优势,坚持无偿支援与互利合作相结合,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丰富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就业援藏、科技援藏和金融服务援藏内容,共同推动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来源:新华网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