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藏部队:活出了精、气、神,走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翻开进藏部队的历史,老战士们活出了精、气、神。他们通过了考验人的苦乐关、生死关,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得到改造、升华。
吴晨老人说,当时有三个口号是叫响全国的。
他给我们列举了两个,一个是“吃大苦、耐大劳”。“光吃苦还不行,还得吃大苦;光耐劳也不行,得耐大劳,这是在昌都战役的时候提出来的。”昌都战役打响后,由于没有公路,部队补给十分困难,每个战士都要背着10天的粮食(平均每天1斤2两)、弹药、行李(当时称8皮:皮衣、皮帽子、皮坎肩、皮手套、皮大衣、皮鞋、皮耳罩、皮裤),负重约80斤行军、打仗。“炮兵班还要背炮弹,更重!”当时部队为了切断敌人的后路,一天走160里路。由于高寒缺氧,加之医疗条件跟不上,很多战士患上了肺水肿,“走着走着就趴下了,再也没站起来。”
在那种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十八军的将士们靠着“吃大苦,耐大劳”的口号,战胜了高原的恶劣气候、战胜了饥饿,取得了昌都战役的胜利。
第二个口号是“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1954年8月,毛泽东主席提出:今年一定要通车拉萨。那时候,从鲁朗到拉萨还有500多公里,而且还有一座海拔5600多米的色季拉山。“走过川藏线的人都知道,坐车从怒江边到色季拉山全是回头弯。这一路上有好几十里路旁边都是悬崖绝壁。可想而知,修路有多苦。”川藏公路修到通麦和鲁朗之间的帕隆,十八军有一个排在石崖上用绳子吊起来打炮眼,“咣当”一声,绳子断了,整个排都掉到江水里被冲走了,无一人生还。战士们忍着无比的悲痛处理完战友的后事后,提出震撼人心的口号:“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就在这个口号的鼓舞下,1954年12月17日公路修到了拉萨。“只用7天的时间修好了拉萨大桥,25日通车。这种气魄是难以想象的,只有参加这场战斗的指战员才能喊出这个口号来。这些人为什么呢?就是为了解放西藏,解放西藏人民,没有夹杂一点个人的私心。”
“老西藏精神”:新时期要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公路通车以前,全团要抽出五分之一的战士上山挖野菜,一年要挖400公斤的野菜。当时的战士就是靠野菜来充饥的。”公路通车后,大量的物资运到拉萨,进藏部队和进藏工作人员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吃饱饭,住营房了。”通车以后,进藏部队自力更生,种菜、养猪,到1956年,基本可以自给了。虽然与通车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还有许多实际问题没有办法解决。比如通信问题,当时在墨脱,一年只能收到一次信,一次就有九、十封。平叛结束后,在西藏设立了几十个边防点,都是在海拔较高的高山峡谷,远离部队,生活非常艰苦。边防点的很多战士三年都洗不了一次澡、没有报纸看,“虽然现在好多了,跟内地比较,还是很苦,至少缺氧的问题没办法解决。”
吴晨不顾一身病痛,不顾家人劝阻,曾两次重返西藏。第一次是1995年回拉萨,时值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第二次是2000年回昌都,时值昌都解放50周年。“西藏的变化真的是翻天覆地啊,我们都认不出来了。”老人感慨道。“形势越好的时候,‘老西藏精神’就越不能放弃,而要有更旺盛的生命力。”他说,进藏之初,部队坚持把驻地当故乡、视各族人民为父母,赢得了西藏各族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今天,西藏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才能把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得更好。他说,现在西藏面临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但西藏要与全国一道步入小康,仍然需要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所面对的困难特别是自然条件,没有一点吃苦的勇气是不行的,“老西藏精神”就是强大的精神支撑。
当年离开西藏时,西藏军区司令员问吴晨,还有什么要求,他说就是想到山南泽当烈士陵园看看。在烈士陵园,他向为解放西藏、建设西藏、保卫西藏而长眠在这里的战友深深鞠了三躬,并亲手种下了一棵松树。如今,老将军种下的那棵松树已经长成大树、枝繁叶茂了。
“我们进藏的时候就只背了一个包,从拉萨回北京的时候,也只背了一个包,唯一在西藏留下的就是那棵松树。”老人深情地说。
沉思良久,吴晨说:“将来我走后,希望回到西藏,回到山南泽当烈士陵园,陪着我的战友。”说完这话,老将军眼里泪花闪动。
来源:
西藏日报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