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上的水平地带分异:两条轴线看差异](../../attachement/jpg/site1/20111109/0023ae602b2a1024744c0e.jpg)
芒康县纳西族民族乡农居
为了说明这种区域分异,我们选择两条自然地理剖面来分析高原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变化。一条剖面是沿东经95°从南到北穿越高原。从炎热潮湿的阿萨姆平原向北攀登东喜马拉雅山脉,南翼山地降水丰沛,植被垂直带以热带常绿雨林和半常绿雨林为基带。往北经念青唐古拉山东段至怒江上游谷地,这里海拔升高、气候温和,降水稍减,山地森林植被以针叶林为主,由连片成带变为斑块状分布,植物种类自南而北逐渐贫乏,优势成分也有不同。至唐古拉山脉两侧,地势更高、气候寒冷,森林消失而代之以高寒灌丛草甸。往北到青海,为长江河源的青南高原,降水更少,以高寒草原为主,越过昆仑山则是柴达木盆地,这里降水极少,为荒漠植被,而从阿尔金山,祁连山往北则与温带荒漠区相连。这一剖面的大致趋势是由湿润至干旱,从森林——灌丛草甸——草原,乃至荒漠。
从东到西的变化可由沿北纬32°的自然地理剖面为代表。东部横断山区以山地针叶林为主,向西过渡为怒江河源的丘状高原,为高寒灌丛草甸占优势,随后为幅员广阔的羌塘高原,属半干旱气候,广布着高寒草原植被,再往西越过昂龙岗日则为山地荒漠和荒漠草原为主的藏西阿里地区,与高原西缘克什米尔的山地亚热带森林草原及灌丛草原毗连。这一剖面也反映出自湿润至干旱的区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