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西藏文化繁荣发展 打造丰富精神家园

2012-08-07 16:45:13 来源:西藏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投入巨资保护、维修文物建筑,采取多种方式挖掘、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五年来,在中央和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西藏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了很好继承、有效保护和大力弘扬,各项文化工程惠及广大农牧民。

五年来,一组组数字和一项项惠民工程的实施,映照着党和国家对西藏文化发展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

2011年11月7日,刚刚上任不久的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在西藏博物馆参观西藏历史文化精品展时指出,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整理,加快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

修旧如旧,千年古刹重绽光芒

2009年8月,历时7年、总投资达3.8亿元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正式竣工。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文物保护史上规格最高、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得到了全面、有效保护。

“古建筑保护史上的奇迹,对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站在布达拉宫金碧辉煌的金顶俯瞰游人如织的布达拉宫广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布达拉宫维修成果的评价回响耳畔。

“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持建筑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保留原构件,保留传统工艺及传统做法;坚持修旧如旧,还历史原貌……”这是“十一五”期间,西藏文物维修保护坚持的重要原则。也是已经启动并正在有序开展的“十二五”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维修所遵循的不变原则。

2011年10月25日,山南地区扎囊县塔巴林沟彩旗飘扬、桑烟缭绕,西藏“十二五”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敏珠林寺维修工程开工仪式在一片祥瑞的氛围中举行。始建于公元十世纪,历经1000余年岁月洗礼的敏珠林寺是久负盛名的藏传佛教南传宁玛派三大寺院之一。其留传至今的祖拉康、密宗大殿、曲科伦布等古建筑和佛像、法器、壁画、石刻等众多历史文物,对研究山南乃至西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建筑、民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敏珠林寺维修工程开工奠基典礼,标志着西藏总投资9亿多元的“十二五”44处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全面启动。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尼玛次仁说,西藏的文化建设已进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中央和自治区对西藏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前所未有。

传承弘扬,民族瑰宝焕发新姿

在刚刚过去的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西藏在自治区群众艺术馆举办了首届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大展,几天里,成果展现场人头攒动,前来参观的许多观众被名目繁多的西藏非遗成果所深深吸引。

在成果展传承人精品唐卡展示区,来自昌都地区昌都县嘎玛乡的嘎玛德列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今年80岁的嘎玛德列老人是嘎玛噶赤绘画技艺的自治区级传承人,他自8岁跟随父亲和舅舅习画以来,已经钻研这门技艺72年。如今,老人的学生遍布国内外,多达200余人,其中已有不少人成为这门技艺的传授人。嘎玛德列说:“如今我年岁已高,我20岁的外孙和其他学生随我学习嘎玛噶赤绘画技艺,这个技艺没在我的手中失传,还有这么多人在学习,我很满足。”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尼玛次仁说:“此次大展是近年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展期最长、参展项目最多的一次非遗保护成果展。”当天,近300名各级各类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参展,非遗保护项目共42个,其中展示类非遗保护项目29个,传统歌舞展演类项目13个。

除了有自己的唐卡学校,教授来自各地的学生掌握唐卡绘画技艺,藏族唐卡勉萨派代表性传承人罗布斯达不久前在西藏非遗保护中心举办了个人作品展,引起强烈反响。

西藏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像罗布斯达这样的做法,西藏非遗传承方式正逐渐突破传统,呈现多元化发展。

“过去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僧不传俗’,如今这些传承模式逐渐被突破,西藏非遗保护传承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西藏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普查保护部主任阿旺旦增说。

近7年来,国家已累计投入4100多万元保护经费,专项用于西藏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目前,全区共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等10个非物遗产种类,覆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所有资源种类。通过近年普查,共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800个。

目前,西藏已有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格萨尔、藏戏),国家级非遗代表作76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作22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7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21人。日前,西藏还公布了首批30个非遗项目传习基地。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