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拉萨八一农场建场60年巡礼

2012-07-30 09:15:54 来源:西藏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一部奋斗史 一首进行曲

——拉萨八一农场建场60年巡礼

题记:兴许,人们无法准确铭记时间;兴许,人们不能具体复原历史;兴许,人们难以详细重现荣耀。然而,八一农场的六十载岁月是不能忽略的记忆,怀念是对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先驱们的礼敬,感激是对人类伟大创造性的颂扬。八一农场发展历程是一首精彩、激扬、奋进的赞歌,值得人们久久聆听回味……

人们难以想象,1952年八一农场成立之初在拉萨西郊(当时的洛堆林卡)开荒年代的工作区范围东起今堆龙德庆县,西至德吉路,北抵二环路拉鲁湿地,南临拉萨河,垦荒面积达2300多亩,农、林、牧业发展鼎盛时期下辖5个分场,耕地6600多亩。

人们难以想象,在这片曾经乱石丛生的荒地上,历经一代又一代八一农场人的辛勤耕耘,撒播一粒粒种子,收获一顷顷良田,如今蔬菜、粮食、饲草、林木等多种作物全面覆盖,生产景象生机勃勃。

在这片八一农场人辛勤耕耘的土壤上,在收获硕果的同时,孕育了一种西藏人薪火相传的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今年是拉萨市八一农场成立60周年。这是开拓创新的60年,见证西藏变化的60年,跨越发展的60年。峥嵘岁月,八一农场人以如椽之笔书写了一幕幕激扬的人生。当年的人和事、血与汗,当年那在灼热阳光下闪烁光芒的镐头、风雪里结出冰凌的发丝、泥水中沾污带垢的双脚、麦浪里罡风吹不散的笑颜,凝固成历史长河中一枚枚光耀的勋章。

夏日的清晨,空气湿润清新。原十八军五十二师战士,82岁的王学贵和妻子白吉牵手散步在拉萨河畔的小路上。这里曾经是他们并肩战斗共同开垦的土地。

“进军西藏、不吃地方、屯垦戍边、寓兵于民”,这是中央对进藏部队的要求。那时的拉萨西郊有一片荒滩,叫做洛堆林卡。这里一半是黄沙,一半是荆棘。当地人没人相信这里能够长出庄稼。经过认真研究,进藏部队打算买下这片荒地,开垦种植,供给部队日常的食物需求。

年逾耄耋的王学贵老人精神矍铄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追忆往昔垦荒时的激情岁月,声音朗朗:“当年建设西藏啊!保卫边疆啊!那怎么能不高兴呢,当然高兴了!”当时,农具缺乏,通往内地的运输线路常年中断。时任西藏军区政委的谭冠三向中央汇报后,中央批准从印度购买了一批用于开荒的十字镐,成为新中国与印度的第一次边境贸易。

经过进藏部队2100多人的奋战,仅用17天,成功开荒2300亩。从此以后,这片土地有了名字“西藏军区八一农场”。“那年秋天,看到萝卜、白菜、土豆从地里‘胖乎乎’地钻出地面时,战士们真是乐开了怀。”当年解放军种植的蔬菜产量,创下当时西藏蔬菜产量的历史最高水平。1953年的秋收时节,拉萨的贵族和群众纷纷涌入八一农场参观,赞叹眼前的奇迹。此时,谭冠三将军又发出了长期建藏的号召。

粮食、蔬菜、农畜产品等物资保障了驻藏部队食物需求的同时,更有很大一部分进入了拉萨的寻常百姓家,极大地鼓舞了驻藏部队长期建藏的勇气和信心。八一农场的成功经验也同时为封闭的西藏引入了更多的蔬果品种,逐渐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拉萨市民菜篮子供应的一大来源。

1985年,一生为西藏建设殚精竭虑的谭冠三将军在成都病逝,次年,依照他的遗愿,这位八一农场创始人的骨灰被安葬在拉萨原八一农场苹果园里。今天,一代又一代的八一农场人常常会来到这里,清扫墓冢,敬献鲜花,人们表达着对第一代西藏建设者的深切缅怀。八一农场人对这片土地的眷恋正如王学贵老人所言:“生在八一,死在八一,除此而外,没什么是不能接受的。”

1978年,西藏成立自治区农垦厅,八一农场由部队转为农垦厅领导。1978年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层面重新确定了发展的方向,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此时的拉萨与全国其他省区一样,正满怀活力,准备从羁绊中迈出,各行各业呈现出破茧重生的朝气。而此时,已交由西藏自治区农垦厅管理的八一农场却因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经营状况陷入了低谷。原拉萨八一农场场长王承杰说:“当时八一农场亏损很大,工资都发不下去。”

唯有跟上全国改革大潮的步伐才有出路。王承杰说:“1984年11月,自治区农垦厅开的党组扩大会议,提名由我来当场长。当时自治区农垦厅提出一个改革思路,宣布成立家庭农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以后,我们在八十年代末就没有亏损过。他们收入多少,应得多少,我们都兑现。这是他们的光荣。收入高的,我们在年底总结表彰。1992年的时候,我们盈利了54万多元。”

1985年,农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率先承包土地的农场职工琼达承包了48亩地,但是因为种植条件还不够完善,不管是机械还是管理方面都制约了产量的提高,每亩产量只有300斤左右。“后来管区领导实行土地改造,经过施肥、灌溉等措施,使产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琼达说现在每天都会到自己的蔬菜大棚精心料理。

八一农场人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大佛岛分场场长齐运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的生产模式是比较传统和落后的,是集体性质的,种植的品种比较单一,生产设备也比较落后,年生产每亩在300至500斤左右。当时的青稞价格每斤4角钱左右。

如今八一农场立足第一产业,以科技为主导建设高效农业,农场职工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蔡公堂分场是西藏绿色环保蔬菜基地的示范点,逐步改造成高效节能温室,主要发展的是精品蔬菜和无公害蔬菜。如今,蔡公堂分场生产的蔬菜、花卉占据了拉萨市市场一定份额。职工告别了过去六七十年代的平房,搬进了现在宽敞明亮的楼房里,大大地改善了农场职工的住房条件。

如今,拉萨市八一农场干部职工众志成城,在西藏建设发展新时期一丝不苟地践行着“老西藏精神”,创造出骄人的业绩。2011年,八一农场实现销售收入2329.22万元;实现利润256.27万元;上缴税金292.69万元;国有资本税后利润217.83万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100.7%。实现粮油总产1.2万公斤,蔬菜总产412.09万公斤。目前,农场资产总额达到23605万元,固定资产5988万元,职工收入得到不断提高。

八一农场场长毛玉军说:“八一农场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今后工作的主要思路,第一要强化第一产业,利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工作。第二要做大做强第三产业,要充分利用八一农场现有的资源和地理优势,招商引资,创造经济增长点。第三是我们领导班子要进一步做好改善民生工作,我们全场有1000多人,300多名职工,我们要为他们多办好事,多办实事。”

来源:西藏日报 编辑:邓京荆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北京龙潭冰雪嘉年华吸引游客

北京:都市白领业余选修柔道

国家手语和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在京启动

吉林查干湖冬捕“头鱼”拍出78万元天价

精彩热图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12月19日—25日

北京:数十圣诞老人现身王府井 市民感受圣诞气氛(组图)

深圳滑坡首名幸存者田泽明与家人见面

巨型“圣诞老人”亮相湖南石牛寨玻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