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沟:西藏最后的秘境
走近喜马拉雅山脉,也就走近了大山的海洋。扶摇直上的高度、陡峭的山峰、令人惊叹不已的深谷,被侵蚀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复杂的地质构造,都会令游客流连忘返。而在喜马拉雅山脉腹地,却有这样一个地方,海拔在1800米至3000米之间,终年青松傲雪、风光旖旎、野生动植物丰富,有着“中国瑞士”、“生物王国”之称,还有“珠峰后花园”、“人间天堂”、“西藏最后的秘境”之美誉。这个地方就是国家级珠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吉隆沟。
吉隆沟的前世今生
“吉隆是西藏西部古文明的荟萃之地,也是西藏最具发展潜力的县份之一。”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乔元忠在《西藏最后的秘境》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吉隆,为藏语“舒适村”、“欢乐村”之意。吉隆之得名,传说是公元8世纪后期,赤松德赞从印度迎请莲花生大师入藏时,大师一行途经吉隆沟,曾在此住了一宿。大师见此地山清水秀、风景明媚,不胜感概,于是临行前,欣然命名此地为“吉隆”,以表达其无限赞誉之情,“吉隆”之称谓遂流传至今。
记者有幸在4月底前往吉隆沟采访。县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早在吐蕃时期,这里就是大唐通往天竺的主要通道,也是佛教传入西藏的主要通道。今日的帕巴寺相传就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而建的一座寺庙。在后吐蕃时期,这里曾建立显赫一时的贡塘政权。历史上的三次廓尔喀战争,这里都成为主战场,“招提壁垒”就是有力的佐证。
西藏和平解放前,吉隆县与整个西藏一样,自给状态下的农牧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人们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到了近代,隐藏在喜马拉雅腹地高山峻岭和幽谷丛林中的吉隆沟逐渐归于沉寂。西藏民主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区旅游业的不断升温,吉隆沟也逐渐为外界所认知和了解。许多国内外游客不辞辛劳,前往吉隆沟观光、摄影。
交通成为旅游发展的“瓶颈”
从日喀则西南边境县——吉隆县县城所在地宗嘎镇出发,沿河谷蜿蜒前行,驱车70公里,便到了吉隆沟。所谓吉隆沟,就是该县吉隆镇的所在地,这里海拔2800米,周边雪山环抱,树木葱郁,终年花开不败。
“由于吉隆县地处偏远,前来旅游观光的成本较高,接待旅游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县共接待游客9472人次,创造经济收入73万元。”吉林省第四批援藏干部、吉隆县县委书记孙立君告诉记者。
吉隆县离日喀则市有420公里,距离拉萨市有700多公里,中间还有几十公里的土路,路况较差。前来旅游观光的人们只能选择租车或自驾游的方式,成本花费较高。记者了解到,吉隆沟摄影10日游需花费1.3万元,这让许多欲前往吉隆沟的游客望而却步。
交通成为吉隆县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十一五”以来,吉隆县交通建设加速发展,通行条件和通达能力得到极大改善。国家先后投资1.3398亿元进行吉隆交通公路的改善,2008年,全县公路交通更加完善,全县县乡村公路网形成,公路通车里程747.6公里。
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依托吉隆口岸建设,吉隆县将打通恰芒布旅游节点。着力带动三产大发展。与此同时,尽早开通吉隆旅游线路,积极参与各类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强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大力发展吉隆沟旅游业。”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获悉,“十二五”期间,吉隆县将对吉隆沟核心景区和外围景区进行深度挖掘,逐步完善旅游景点景区基础设施,组建吉隆县旅游开发公司,加大旅游宣传和促销力度,完成吉隆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樟木口岸——加德满都——吉隆口岸国际旅游小环线建设,着力开发佩枯湖——吉隆沟旅游项目,贯通拉萨——拉孜——佩枯湖——吉隆县——吉隆镇——尼泊尔朗塘国家森林公园——加德满都(主线),加德满都——吉隆镇——吉隆县——佩枯湖——喜马拉雅珠峰景区——拉萨(东线),加德满都——吉隆镇——吉隆县——阿里地区(西线)三条旅游线路,带动吉隆县旅游大发展。
“随着吉隆沟逐渐为外界所了解和熟知,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接待服务能力的提升,我们力争到2015年,旅游产业达到332万元。”孙立君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
来源:西藏日报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