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记者青河县医院看这被农牧民群众亲切的称为“马背医生”的阿通恰西,她正在忙着帮助群众会诊病情。
阿通恰西是青河县唯一一位高级职称的哈萨克族女医生,她走遍了中蒙边境的山山水水,曾经挽救了不计其数病人的生命。她一直默默无闻的工作在基层,心系各族人民群众,无私奉献在医疗事业中,受到当地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她成为青格里草原上各族群众生命的守护神。
1980年,阿通恰西从新疆石河子医学院毕业来到了地处中蒙边境,条件比较艰苦的青河县工作。从此,她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了这个艰苦贫穷落后的边境小县的各族群众。三道海子夏牧场地处中蒙边境,处于海拨2690米的高山区域,交通极为不便,信息比较闭塞,这里却是哈萨克族牧民夏天的主要牧场。阿通恰西在青河县医院工作的这32年时间里,她走遍了中蒙边境的山山水水和三道海子等夏牧场的每一个角落。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她,一个不离身的小药箱、一根马鞭、一匹马,伴随阿通恰西在牧民的毡房里,在每一个牧业点为广大牧民防病治病。
三道海子夏牧场紧靠中蒙边境,山险路难,离县城有100多公里路,牧民分散放牧,跟随牧民的护士因医疗条件差,设备简陋,遇到危重病人这种十分危险的情况就需请医术高明的人才。阿通恰西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曾在《中华内科》、《新疆医学》等杂志分别发表“北京降压0号治疗汉、哈萨克族高血压病疗效与副作用的研究”、“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性生活中注意事项”等研究成果论文16篇,她撰写的“美托洛尔在汉、哈萨CHF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一文被美国《clinicalcardiklogy》杂志增刊发表,并获得优秀论文奖。她的“北京降压0号治疗汉、哈萨克族高血压病疗效与副作用的研究”论文分别获得四川省对外交流科技一等奖和中华内科杂志优秀奖,她还获得各类论文奖励十余项。她在医学道路上一直坚持自学,不断探索,还用业余时间读完研究生全部课程。如今,他已成了全科医生,从阑尾炎到剖宫产手术样样都会做。
牧区出诊,常会遇到恶劣的天气。2005年2月的一天夜里,离县城100多公里的萨尔托海乡喀拉乔拉村牧业一队拉树汗因患有急性脑血管病,珠网膜下腔血流不止,刚加班回家的她接到电话立即赶到该乡进行救助。路上遭遇大风雪,当车行到该乡因雪大路小而且特滑车难以到村,她便骑马在风雪夜里走到病人家中。当阿通恰西和同伴从半腿深的雪里骑马赶到病人家中之后,他家人感激不尽。阿通恰西也顾不上喝口奶茶,就投入了紧张的救治工作,一救就是50多个小时,直到病人病情稳定脱离危险后,她才赶回单位上班。
2006年3月,阿热勒托别乡农民赵泉在急性广泛性前壁心肌梗塞合并衰、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并使肺部感染,病情十分危急,家人立即送往县医院治疗。病人在阿通恰西40多天的细心诊断治疗和护士的精心护理下,赵泉没有出现一点褥疮。出院之后的他为了感谢阿通恰西和护士们,赵泉请他们到食堂吃饭以表感激之情,却被阿通恰西婉言谢绝。2007年2月,查干郭勒乡布和哈曼村农民哈愣别克3岁儿子因急性阑尾炎穿孔造成弥漫性腹膜炎,因家境贫寒无钱医治,阿通恰西为他担保住院押金并为其做了手术,出院时一千多元医疗住院也是她垫付的。像阿通恰西这样加班加点救治病人事情举不胜利举,曾有一名名叫达吾列提的患者,他因急性重度农药中毒昏迷不醒,连大小便都失禁,已超过抢救最佳时机,患者父母送入医院悲痛欲绝,阿通恰西经过72小时抢救治疗,该患者死而复生。但因上消化道黏膜损伤,只能吃容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可患者家境贫寒无钱买饭,阿通恰西掏钱为他买牛奶,送稀饭、面条等,使患者早日康复。
三十多年来,阿通恰西用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以一个共产党人对事业的无比忠诚解除了无数各族群众的痛苦,挽回了无数各族群众的生命,为缺医少药的偏远山区牧场送去了党的关怀。他历年被该院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多次被县、地区和自治区评为勤政廉洁先进个人、巾帼先进个人等多个荣誉称号。
面对这无数的荣誉称号,阿通恰西并没有多大的荣誉感,她感觉自己的医疗水平和技术还与农牧民群众需求有一定差距,她会继续加强学习,帮助更多群众解除重病带来的痛苦。(记者 毛卫华 通讯员 杨彪)
实习编辑:运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