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翻开驻县工作队(组)成员的民情日记,笔者发现,在下基层活动过程中,他们用自己的真情践行着人民公仆的诺言。
再偏远的地方,也不会被忘记;最细小的琐事,也不会被忽视。偏远村落、困难群众、田间地头、企业厂房……访民情、汇民智、释民惑、解民忧、惠民生、传信息,在福海县各乡(镇)场活跃着党员干部走访的身影。
福海县阿尔达乡阿克哲拉村是一个最偏远村,那里居住着去年通过富民安居工程新定居的26户居民,但因缺少资金,通水通电问题一直成了村民们的“心头病”。
地区驻该乡工作组的下派干部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为使村民们早日入住新居,有水喝、有电用,工作组多次到阿克哲拉新居民点实地调研,并积极与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协调,落实了9.6万元资金。
由此,线路长度为1公里的26户居民告别了无水无电的日子,村党支部书记王庆训激动地说:“村民们都盼着这一天了,“三相电”线路架设完成后,各家各户都可以装修房子了,一入冬就能搬进去住了。”
在驻村蹲点中,工作队(组)白天与当地群众一起种树、清渠,晚上一起拉家常、话致富,与当地群众交朋友、“结穷亲”,在驻村蹲点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群众由最初的“被访问者”到如今的“主动交流”,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群众的事儿就是头等大事,工作队在了解掌握基础上,第一时间给予协调解决。一次,工作队接到了解特阿热勒乡阔聂科买村村民的“热线电话”,反映有一段400余米长的农田水渠缺少劳动力,已种的田地需要浇灌,却因渠道仍未清理让他备感焦急。工作队与驻乡工作组、乡党委政府沟通协调联系后,由乡村党员干部组成的15人“义务帮扶小分队”雇了一辆铲车,利用一天时间将农田灌溉水渠清理完毕,村民激动的说“感谢工作队,真是给我帮了大忙了,家里30亩总算有救了。”
工作队(组)在开展矛盾集中排查时得知,哈拉毕亚村村民哈斯木汗、阿任汗等4人因不满意草场补助,多次越级上访,经协调县畜牧局、财政局、乡党委等单位,就补偿款问题讨论研究,补发的14.4万元补偿款,解决了他们长达两年多的矛盾纠纷。
驻村蹲点中,工作队(组)把大排查、大走访作为转变作风活动着力点,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把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消除在最基层,对群众反映的热难点问题及时整理归类后报县乡党委、政府,将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有回应、有落实,并由专人定期对已化解的矛盾问题跟踪回访,对群众不满意的问题进行再排查、再化解,确保群众反映的矛盾问题化解一件,息诉罢访一件。针对走访实际,工作队向县委提出书面意见建议5条,得到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活动开展以来,工作队(组)始终以“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为原则,建立“四个转变”工作法,以引领群众增收致富、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增进党群干群关系、增强维稳综合能力等方面着手,通过零距离约谈、心贴心访谈等方式,听民声、察民情、办民事、解民怨,为民服务意识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之中得到升华,深得群众的好评。
“在生产生活中如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我们工作队(组)协调解决的,可以直接找我们,或是打电话,我们一定会尽力给予帮助的……”笔者在随行中,所到之处工作队队长程树平这样跟村两委班子这样说到。
泥泞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为贫困户争取到政策资金扶持住进了安居房,没水没电的日子在协调下已彻底告别,农作物因渠道的畅通有了好收成,就业无门者通过介绍进了企业,……一桩桩的实事好事的落实,不管提到哪一件都暖在当地群众的心窝里,群众都亲切的说,“有工作队在身边,真好!”(记者 毛卫华 通讯员 胡玉萍)
实习编辑: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