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锋芒耀巴羌
巴羌河冲出亘古的柯平山后一路东南汇入喀什河。分布在河两岸的农三师红旗农场,以维、汉、柯、回等多民族的兄弟在这里生息繁衍,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沿河文明。
十年,红旗农场党委班子团结带领全场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和丰富发展思路,解放思想抓机遇,立足实情打基础,深化改革促发展,集中精力调结构,在这片土地上从无到有发生着巨变。巴羌河畔呈现:一行行的林带整齐而立,一条条马路直通家门,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排排路灯巍然耸立……十年磨一剑,锋芒照耀着巴羌。
十年发展,剑指农业发展
十年前,排碱渠、防渗渠、农用机井对于红旗农场来说也许仅仅只是起步,可这十年农业综合开发可以称之为跨越式发展。
自2002年在一连收复弃耕地7000亩。同年中巴羌大队开挖主排渠。农业综合开发步入发展轨道。2003年底,该场主排渠经一连往南接通阿伽排干,终于解决了主排碱渠的出路问题。随后几年小型排碱渠逐年开挖。十年,纵横交错的大小排碱渠绵延在每一块土地上面。土壤盐渍化也随之在不断的改善。
一直以来,靠天吃饭,天旱绝收,这是一个真实的写照。
十年间农田水利建设,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004年,防渗渠工程从上巴羌延伸至中巴羌大队。2008年该场大型水利工程—南干渠防渗一期工程建设破土动工。2010年南干渠防渗二期工程如期开展。
十年建设,以北干渠为主南干渠为辅的农田防渗水里网络也在出具规模,2011年底该场防渗渠达到44公里。同时机井数量也在快速增长,2011年底该场机井达到48眼,靠天吃饭的现实也被扭转。
谈及这一切时,当了多年的配水员的买买提江·托合提深有感触:“以前配水,提前几天通知连队进行渠道清理,配水时也总是很被动,总是水跑那人跑那,很是麻烦,现在清理渠道次数减少,而且看好这个闸口再到下一个闸口等待谁来即可,轻松了许多。”不论干部还是职工都有着切身的感受,该场二连职工翟海波:“以前就怕干旱缺水,颗粒无收,日子那个难过啊,现在旱的时候机井水救济,日子还能将就。”
这一切也仅仅只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个缩影。十年间该场农作物种植面积也从2001年的9150亩增加到2011年28327亩。
制约发展的外部因素一步步的解决,内部因素也开始逐步凸显,如何从单位面积获得最大的效益,如何改变棉花种植的单一结构成为农场党委班子的棘手问题。
2001年3月,该场在一连、二连开始试种水稻700多亩,仅有小面积取得成功。2003年3月,该场组织机关干部在二连种植红枣100多亩,后未获成功。实验中该场发现在依托地缘、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发展木纳格葡萄出路很大,随之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也因此而确定,农业发展初步定为:“以林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辅、果牧结合、相互促进、农工增收”。结构调整雏形逐步显现。
2008年该场再次做出决定,“搞有机种植,走出口路线”,以此以上巴羌大队有机木纳格种植拉开帷幕,2011年该场3000亩木纳格葡萄园顺利通过转换期,成为有机产品。出口路线也在同步实施。2009年顺利通过喀什检验检疫局验收,打开国外市场。葡萄出口,和土地打了半辈子的交到该场上巴羌大队农民热合曼·卡吾力感慨:“种了半辈子地,做梦都没有想到我种的葡萄出国啦!等有机会了我也出国看看!”当年仅出口就为他带来获纯收入5万余元。同时用于葡萄园建设优惠也逐步加大,从职工自己投资建园,到改为由农场投资建园。十年的艰辛发展,林果业种植面积也从2001年的645亩增加到2011年末的3760亩,果品产量也从120吨增加到了2892吨。
葡萄种植阔步发展,结构调整的另一支柱畜牧业也进入了大调整,以建立养殖基地,重点户、养殖大户为重点,逐步实施大户带小户,向着集约化、规模化过渡。同时在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中该场也积极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引进土鸽、波尔山羊等特色品种,以一连20万羽土鸽特色家禽养殖基地、二连500只波尔山羊养殖基地的建设。“利滚利”、“大户带小户”等多种模式也开始齐头并进。
十年发展,2011年底该场牲畜实现存栏0.92万只(头),肉产量347.9吨,羊毛产量11.9吨,奶类产量350吨。
一步步从无到有的发展,到今天确定的:“稳粮、扩园、增畜、精棉”的发展思路这一切的发展,在农口上工作了近20年的易明江·亚森见证着这一切:“从开始的摸索到确定发展思路,一次次的实验,成功失败,历程艰辛,成绩也算辉煌。”
十年发展,剑指农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一产也发生着巨大变化,2001年一产371万元,到2011年末的2855万元。
十年发展,剑指社会事业的发展
农业长足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在同步开展,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步步从无到有也开始发生着变化……
这一切先从部分历史开始,2002年通连公路开始施工,同年10月年通信服务结束历史,中国移动、联通网络相继开通。
2004年12月互联网在农场开通。
2005年农场人畜饮水一期工程完成,将距离农场20余公里的阿图什市自来水接到了农场。同年8月,投资260多万的场部寄宿制学校动工兴建,11月完工。12月,寄宿制学校完工,实验楼、食堂、宿舍等配套设施一并完成,农场教学硬件设施明显加强。
2006年9月,场部集中供暖工程和人畜饮水二期工程开工,11月15日如期完工,场部机关、学校、医院和职工住房结束了没有暖气的历史。12月底,人畜饮水二期工程通水至一连。
2011年该场廉租住房楼一起工程开工,这也结束了该场无居民住宅楼的历史。同年该场1500平方米的学校综合教学楼、室内运动场和900平方米的幼儿园破土动工。
十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小城镇建设的稳步推进,一大批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效改善了农场基础条件,推动了农场协调发展。
十年,教育事业从上学不用交书费、学杂费,家庭贫困的住校生每个人每月还能得到生活补助,再到远程教育,让孩子们不出校门就能听到内地名校的教师授课,中学生们还能在标准化实验室里做物理、生物、化学实验,再到塑胶跑道、室内篮球场开展运动,标准化宿舍建设,教育投资的逐步扩大,教育事业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早早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
十年,从加大职工群众培训力度到职工群众文化阵地建设,科技文化事业也逐步加强。2011年,获得果树工、家畜饲养工证书已有600余人,农家书屋图书持有量近2000余册,职工书屋实现全覆盖。
十年,以进一步健全居民基本医疗服务保障体系,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落实基本药物零销售政策,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的居民医疗卫生工作也正在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截止2011年该场职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464人。
十年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基础上,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一定程度力争从根本上消除人民群众生活的后顾之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的工作目标。截止2011年该场已经办理“五七工”、家属工176人。
十年发展,十年见证,该场职工斯迪克·麦苏木:“十年前路不平、地难种、水难喝,十年中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路通了,水通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也快实现了。”
十年发展,剑指社会事业的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在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蓬勃快速发展,呈现出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职工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等的实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盖面不断扩大。
十年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705万元增加到了2011年底的3475万元。职均收入从3982元增加到2011年15185元。
追求无极限,发展无止境。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相信红旗农场党委将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继续高歌猛进,谱写更新、更美的乐章。(记者 毛卫华 通讯员 苏挺 林凤美)
实习编辑:范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