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屯市驱车西行,经过无垠的戈壁,记者来到与哈萨克斯坦一河之隔的边境团场农十师一八五团。
这个1962年“伊塔”事件后组建的团场格外静谧,人不多,车也不多,干净清爽。
退休干部刘玉生的家在团部,红顶白墙的几间平房,还有个几分地大的院子,院子里种有各种果树和蔬菜。1964 年从济南军区转业来疆的刘玉生腰板挺直,声音洪亮,言谈举止里透着军人气质。他在团武装部工作了多年,边境值勤管理、与边防站沟通,是他的主要工作。1995 年,刘玉生退休了,可仍然关心着边境上的事,隔三差五要去走一走,与边防站官兵、民兵哨所沟通情况;还经常去抗洪纪念碑、团史纪念馆给游客和团场年轻人讲团场的历史。
“生活在这里,心里必须装着守边的责任。”刘玉生对记者说,“团部距离边境线不过几十米,我每天都要去那里看一看。”
一八五团有11个农业连队,呈“一”字形自北向南沿阿拉克别克界河分布。沿界河向北,远远望去,桑德克哨所的红旗显得格外鲜艳,高耸的瞭望塔十分威严。桑德克哨所的主人马军武正在边界巡逻。他告诉记者,哨所就是他的家。他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将国旗升起,然后查看界河的水情,沿边境一线巡逻。近年,上级给桑德克哨所安装了监测设备,马军武只需盯好监视器即可,但大多数时间,他还是在边境线上巡逻。他说,自己走走看看才放心。
在二连临界河的一块地里,职工王志明正指挥着卡车拉运甜菜。他说,甜菜是14号收的,如果再不交给糖厂,下雪就麻烦了。这位1997年来到兵团的山东汉子,打从到团场的那一天起就喜欢上了这里,落了户成了兵团职工,如今已在团部买了楼房。
“这里虽然偏僻,作物结构单一,挣的钱也不多,但是我们在这里是为了祖国守边,我从来没有后悔过。”王志明告诉记者,在地里干活时,他会习惯性地不时抬眼看看对方的塔哨。有时碰到陌生人,一定会问问对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什么情况会在第一时间向上级汇报。2008年,哈萨克斯坦边界发生森林大火,是王志明在第一时间发现的,向上级报告后,在对方的要求下,边防官兵、连队民兵齐上阵,及时控制了火势。
一八五团一连素有“西北第一连”之称,在这个连队的东面,一片连绵的沙漠中耸立着一座高大险峻的山。
奇妙的是,在半山腰处生长着两丛翠绿的爬地松,彼此相隔约5 米,远远看去就像人的两只眼睛,守望着祖国的边疆,当地人称之为“眼睛山”。
我们顿悟——山上的“眼睛”,兵团职工的眼睛,都一样是美丽的守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