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29日主题为“相聚古运河,走进新泗县”的隋唐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安徽省泗县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泗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邀请了国内知名文史专家、中国大运河保护专家、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及国家、省、市级各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参与,是为了弘扬大运河、古泗州文化,广泛征求隋唐大运河泗县段保护的合理化建议,为大运河泗县段申报2014年世界文化遗产助力。
泗县古称泗州、虹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面积1787平方公里,人口93万,是个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皖北水城,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的发详地和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泗州夏朝建制,1912年,废州制,改称泗县。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全长650公里,泗县境内保留的古河道(亦称古汴河),自西向东经县城贯穿全境,全程约47公里,其中泗县段28公里古河道是通济渠的活遗址,特别是泗城以东河段,完整保留了隋唐运河的原始风貌,民众自古滨水而居,沿县城向东绵延十多里,村庄连成一线,至今当地仍称“十里长庄”。此段芦苇青青,水面宽阔,植被茂密,村落古朴。当地的民间传说、乡村地名、出土文物均带有运河文化的印迹。泗县“虹乡八景”中的“隋堤烟柳”、“汴水晴波”均源于当年通济渠千里长堤。2006年8月16日大运河泗县段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6月18日泗县城东段(约8千米)古汴河道纳入2014年大运河申遗项目。目前泗县成立了大运河申遗工作机构,设立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大运河泗县段申遗工作的文本及资料收集、整理等基础性工作。正在制定大运河泗县段保护整治方案。并投资2.2亿元实施城区石梁河、古汴河、护城河“三河”治理工程,引新汴河水进城,净化城区“三河”水质,开展城区水系治理;同时聘请考古专家沿大运河故道选择5处发掘点进行考古发掘,以摸清运河故道历史堆积、古河道宽度、坡度等详细情况,为大运河保护整治工程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基础数据。
与会专家实地考察了隋唐运河古汴河遗存水系,考古发掘现场,并参观了出土遗存物展,如何更好地做好申遗及相关工作?专家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中肯的建议:真实性、完整性是申遗成功的基石,因此运河保护应该遵循“最少干预”原则,保留运河的原始风貌。针对以往申遗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专家提出要真正做到“绿色申遗”、“节约申遗”、“安民申遗”。泗县人民与古汴河相依相生,对这条自隋唐以来汩汩不息的古运河充满感情,申遗的价值在于以运河遗产保护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长远看,应该立足“百年规划”,全面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充分展示和利用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造福一方百姓。与会专家还针对申遗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具体工作中的细节处理等问题给予了专业性的指导建议。
此次论坛对提高认识如何保护隋唐大运河泗县段遗存水系,推进泗县古汴河道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遗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日报(记者 张诗宜) 编辑:许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