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各国驻华使节一面手忙脚乱地向本国政府电告中国局势,争先调集海陆军,准备武装干涉中国革命;一面大造舆论,极力促使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凯,幻想通过袁世凯“挽救”清政府,稳定局势,扑灭革命。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派军南下镇压,南下各军在湖北战场连吃败战。10月16日,清政府无奈派袁世凯的老朋友徐世昌,赶赴袁世凯的老家彰德,劝袁世凯“抱病”出征。袁世凯乘机提出了六项条件,要清廷向他交出政治和军事大权。清政府没有答应袁的要求,袁世凯就装腔作势,逗留不出。革命形势飞速发展,中外反动势力焦急万分,清政府不得不退让,派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加紧进攻武汉。
袁世凯见时机成熟,为了向清廷和革命党人显示自己的实力,他在受命为钦差大臣之后,即一面继续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一面指示冯国璋、段祺瑞猛攻汉口,并随后动身南下,亲自督战。当清廷命令他为总理大臣北上组织责任内阁时,北洋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汉口。11月13日,袁世凯率卫队抵达北京出任内阁总理,逼迫载沣辞去摄政王名号退居藩邸,不再干预政事。至此,清政府的军政大权便“和平”地转移到了袁世凯手中。
袁世凯掌握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后,对南方却暂时屯兵不动,抓住有利时机加紧“和平”攻势,通过各种途径要求停战议和,以便利用南北对峙的局面,攫取全国政权。在北洋军猛攻汉阳之时,袁世凯就串通英国公使朱尔典,让他出面促成和谈,同时又派人同武昌的黎元洪联系,较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意向。
11月27日,北洋军攻下汉阳后,袁世凯继续施加压力。12月1日,武昌都督府中炮起火,黎元洪逃离武昌。朱尔典认为这是促成南北议和的最佳时机,立即令英国驻汉口领事正式以“中立者”身份出面斡旋,向南北双方提出,即日停战、清帝退位、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三项议和条件。12月2日,各省代表联合会议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作出了“如袁世凯反正,当共举为临时大总统”的决定。12月3日,南北双方达成了停战3日的协议,稍后,由英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协商,将停战期限延长15天。就这样,南北双方正式开始停战议和。南北双方停战议和之后,袁世凯正式委派唐绍仪为议和全权大臣总代表,南方各省举伍廷芳为代表,商定在汉口举行和平谈判。
12月4日,江浙联军攻占南京。12月11日,上海和汉口两地的各省代表来到南京,继续商讨建立中央政府。12月25日,孙中山自海外归国,到达上海。孙中山的到来,使革命党人和广大军民受到莫大鼓舞,整个局势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12月29日,各省代表联合会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会议,孙中山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改用公历纪元,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即着手组织中央政府。1月3日,各省代表联合会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孙中山直接任命了各部次长、局长和总统府秘书长,组成了崭新的中华民国中央临时政府行政机构。在随后的三个月内,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力图在中国进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推行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
来源:国际在线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