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专题>文化体制改革>要闻
十六大以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脉络
2011-10-17 17:31:15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二是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深入阐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的重要意义。这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显得尤为明显。一段时间以来,与经济快速发展相比,我国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也同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中一些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相关要求下,中央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要求。

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初,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大举措中就有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要求。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要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拉动消费、促进和谐、增强信心的重要作用。

2010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明确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加以强调。他指出,从国际经验来看,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2010年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十二五”规划要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建议中,中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从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完善版权法律政策体系等几个方面对下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

文化体制改革思想体系日趋完善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央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之后作出的有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中央围绕着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认识,共同构成了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的理论内涵。

从指导思想上说,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基本原则上说,文化体制改革做到“六个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包括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重要前提、重大关系及基本策略等。

从目标任务上说,文化体制改革要力争做到“六个形成”,即“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这“六个形成”以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为核心,从宏观管理体制、微观运行机制到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改善文化发展环境及对外关系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划。

围绕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这六项目标,形成了六条推动改革的主要路径:“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文化企业改革”、“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

可以说,十六大以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主要围绕着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以及实践路径等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推动改革实践的重要理论武器。那么,这一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简单地说,一方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加以强调。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推动文化建设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目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转变政府职能等改革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触及不少的深层次利益调整,特别是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的条件下,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加上文化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属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复杂性,都使得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问题和矛盾。而“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妥善处理文化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另一方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必然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包括文化生产力在内的社会生产力,而“现行文化体制存在着政事、政企不分,轻视市场机制作用,法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实现以人为本就必须保障人民包括基本文化权益在内的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必然要求我们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重要抓手,尽快扭转文化发展相对落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得不到合理满足的状况。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不相适应,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与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环境不相适应,与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趋势不相适应”的问题进一步凸显,“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文/郭如才  (作者单位:中央文献研究室)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编辑:邓京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关注中国经济数据 2011年9月
>>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中国发布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未来5年进攻坚阶段
今年将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建诚信管理体系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