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专题>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品牌建设
文化体制改革“验收” “皇粮”断后三级跳
2010-08-11 14:39: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文化体制改革“验收” “皇粮”断后三级跳

改制后,院团演出场次大幅增加,舞蹈节目深受好评。朱磊摄

文化体制改革“验收” “皇粮”断后三级跳

崭新的训练大厅里,剧院老师正在指导动作。 朱磊摄

■“3年来,每名员工工资都实现了三级跳。即使是去年经济环境比较差时,也演出了186场呢!”

■“过去作为事业单位,犹如一潭死水,波澜不惊。改企之后,更多的小鱼游进来,过去躺在池塘里睡大觉的大鱼,也开始活跃起来。”

开栏的话

又至年底,中央制定的文化体制改革“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也分别到了阶段性“验收”的节点。

文化体制改革是继经济体制改革后的又一重大改革任务,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敏感度强。而在这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又被视作“难中之难”,因为它对“文化人”的切身利益,影响最为直接。

日前,本报记者深入到部分已经、正在或即将转企改制的出版发行、文艺演出、新闻媒体、电影等单位,采访他们转企改制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故事、变化,甚至是矛盾、思考。从今天起,本版将陆续刊登“转企改制进行时”的文化调查。希望这些报道,能让更多人真切了解和理解这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究竟为什么改,向何处改,如何改;更希望这些转企改制单位的实践,能为下一阶段的改革“路线”提供一些参考样本。

改革的确很难,但不改革,注定更难,甚至没有出路——这是前方记者深入调查后得出的一致结论。

正是隆冬,安徽省芜湖市奥体中心的地下室里,散乱地摆放着各类表演道具,由于通风不好,刺鼻的霉味让人直打喷嚏……

2006年,芜湖市将原来的芜湖市歌舞团、越剧团等6家文化单位整合,组建新的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成为完全面向市场的国有大型综合演艺团体。挂牌后的艺术剧院,就在这座地下室度过了改革伊始的阵痛3年。  

虽然艺术剧院今年已经搬到了宽敞明亮的专用剧场,但对很多员工来说,留在这座地下室的记忆,仍是五味杂陈。

“皇粮”断了人心惶惶

道理人人都懂,具体改革举步维艰

2007年8月,同一间地下室里,人心跟窗外的天气一样,充满躁动。

转企改制要动真格的了——财政没账户,企业自负盈亏;人事没编制,所有人员采用聘用制。这两点,成为最难逾越的关卡。

芜湖市艺术剧院现任董事长张承宪至今仍很感慨:“我对改革的困难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没想到会这么难!每天都要面对演职人员和家属的质问,心力交瘁!”

瞿凌云是质疑者中的一员。1991年进入芜湖市黄梅艺术剧团的他,从没想过会离开心爱的舞台。“那年8月,全员身份置换的具体方案出台后,我第一感觉是,天塌了!”瞿凌云回忆:“皇粮一吃就是15年,现在断了,政府是不是甩包袱不管我们了?剧院领导描述的美好明天,我们也看不到啊!”那段时间,瞿凌云几乎每晚喝得烂醉。

几乎所有进入改制范围的人,都在惴惴不安。回想起往事,瞿凌云很不好意思:“为了避免被改制,大伙联合起来抵制领导,软硬兼施,甚至做了很多不文明的事。”

“我的桌子被拍过,杯子被摔过……不少人都钻进了一个牛角尖,没有办法心平气和。”张承宪告诉记者,最多的一次,他要同时面对50多人的质问。

不少人开始越过剧院领导,往上寻求解决办法,其主管单位芜湖市文化委主任宋建华的办公室,一度成了“接访大厅”。

“大家围着我都问一句话,别人都没有改,我们为什么改?不改行不行?”宋建华说。

面对质问,宋建华举了这么两个数据:芜湖市原有8个艺术团体,每年演出不过30场,几乎是零演出,如今只剩下4家;这么多年,4个剧团250多号人,拿不出一个精品剧目,每年却要吃掉1000多万的财政资金。

“6家单位合并后,留下的几十箱设备道具是唯一财产,经过筛选,能用的其实只有两箱,其它的全是废品。账面资产也几乎为零。”张承宪说。

不改确实不行!这道理人人都懂,但落到每个人身上的改革,仍然举步维艰。当年8月,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对全员身份置换方案表决,除了几位领导,没有一个人举手通过,方案只能继续修改。

关键时刻,芜湖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首先,年满50岁或工龄满30年的演员提前退休,享受事业单位退休待遇,这个优惠政策持续到2008年;其次,改企后财政投入不减,并随财政收入增长而逐年增加,不过采取的是政府采购、补贴等新的投入运行方式;第三,通过追加购买‘补充养老保险’的方法,解决企业职工与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后的待遇差别问题。”宋建华告诉记者。

半年后,2008年3月,全员置换方案终于获得职工代表大会80%以上票数通过。

那天晚上,宋建华喝醉了。

“8号干部”集体转型

人心顺畅,来自实惠和成就感

不过,票决的通过,并不代表人心的完全顺畅。

张承宪明白:“让大家丢掉包袱的唯一方法,就是要让职工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看到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剧院首先拿分配制度“动刀”,实行分配制度三级制,即基本工资、效益工资、奖励工资,奖勤罚懒的机制很快见效。

艺术剧院副院长张集敏,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省艺校的舞蹈专业学生,1986年调进芜湖歌舞团,很快便成了顶梁柱。“那个时候,我外号‘逢人配’,不管什么舞,我都能配合上。”然而,满腔热忱的张集敏很快发现,舞台跟自己想象的不是一回事。

“除了政府送戏下乡,根本就没有人跳舞。通知9点排舞,10点人还没到齐,一天下来排不了一场舞。真是‘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张集敏告诉记者。

那个时候,剧团的人都有一个自嘲的绰号——“8号干部”,除了每月8号,大家可以在会计室领工资时见到对方,其他时候,根本找不到人。“微薄的工资根本没法养家糊口!”1995年,他选择了出门做生意,一直到2003年,外界风传要改革,才重新回到舞台。

艺术剧院正式挂牌后,虽然身为领导,张集敏投了赞成票,但他坦承:“未来的路怎么走,其实我心里也没有底。”

3年过去了,张集敏庆幸自己选择了留下,“3年来,每名员工工资都实现了三级跳。即使是去年经济环境比较差时,我们也演出了186场呢!”

张集敏爆发出惊人的创作力,每年编舞数十部,“就是工作推着自己走,非常充实,人也有成就感了。”张集敏很享受这种感觉。

除了工资改革,剧院还开始推行全员营销模式:将营销任务细分到个体,推着每个人出去找演出机会,找市场。

数据显示了变化:2007年,剧院演出132场,收入129万元;2008年,演出186场,收入231万元;2009年,演出场次仍有望突破200场……

更重要的是人心的变化:艺术剧院挂牌后,不再受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限制,一大批人才被选拔进来。转企改制的实惠,让大家看到了奔头,一批已经离退休的紧缺人才,也回来成为 “客座”、“特聘”人员。

一潭死水被“鱼”搅活

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没有“精气神”无法支撑

2009年,艺术剧院从地下室挪到赭山西路的专用综合演艺剧场,总面积达3500平方米。

每天早上,赵茹总是最早到达训练场,开始排舞前的准备。“不早不行啊,现在已经落后了。”赵茹笑着说。

1992年进入芜湖市歌舞团时,在大家眼里,赵茹是一名非常有前途的舞蹈演员。然而,6岁就开始练舞的她却说,进剧团后,自己再也没有认真练过基本功,“主要是氛围。大家都无所谓,久而久之,我也就无所谓了。”

当初,跟大家一样,赵茹对转企改制也是心有抵触,然而,一件事却让她的想法发生了变化。“跟新人第一次排舞,大家都做基本功。拉伸韧带才发现,十几年的功都快废了。”赵茹说,那次练习后,腿疼了好几天,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她开始认真思考改制可能带来的改变。

“你相信吗,跳舞这么多年,28岁才拿到第一个奖,也就是2006年艺术剧院成立后,领导推荐我们参加了一次省里的比赛。过去,根本就不会有人来关心参加比赛这种事,就是混日子。”如今,赵茹已经参加了近10场比赛,几乎每次都有斩获。

2008年,赵茹成为剧团下设的艺术团团长。

空闲时,赵茹会跟同期毕业的校友打打电话,“那时一起出来的20个人,绝大部分都离开了艺术岗位。我很庆幸,自己仍能站在舞台上!”

“要说转企改制最大的变化,我觉得就是人的‘精气神’不一样了,现在真的只想抓住青春的尾巴,在舞台上多跳几年!”赵茹说。

“过去作为事业单位,新人进不来,老人出不去,犹如一潭死水,波澜不惊。改企之后,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新鲜血液的进入,死水打开一个渠道,更多的小鱼游进来,不仅仅让水活了,更重要的是,过去躺在池塘里睡大觉的大鱼,也开始活跃起来!”张承宪用了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

赵茹便是张承宪口中的“大鱼”。

而22岁的丁倩则是新鲜的“小鱼”。2006年4月从学校毕业后,她成为艺术剧院最早签约进来的年轻人之一。

开始,丁倩觉得剧院节奏缓慢:“没有什么太多的事情干!”随着改革的深入,丁倩首先感受到了节奏的改变。“改革的脚步越来越快,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对演员的要求也更高了!”

如今,丁倩已成为艺术剧院的“全能选手”,2009年,她已经演出了100多场,对于这种忙碌的生活状态,她很满足,而更让她满意的,是整个艺术剧院的创新精神在澎湃:“大家都在探讨新的艺术,如何让演出更能得到认可,如何创新舞蹈已经成为平时最大的谈资。”

现在,受到芜湖动漫节的启发,丁倩正和赵茹他们尝试打造一场有关动漫的大型舞蹈节目。尽管隆冬,他们的心中满是激情……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邓京荆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振兴中华 民族复兴:辛亥革命百年专题
振兴中华 民族复兴:辛亥革命百年专题>>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建设文化强国
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拟提请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文件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