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大厂县,有一个备受欢迎的小剧团--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就在几年前,这个剧团还很不景气,演出没有观众,工作人员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来,而如今,大厂评剧歌舞团演出场场爆满,还打入城市市场,那么这样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广受农民喜爱的“家门口的歌舞团”
记者在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了解到,在县城的集贸市场广场,每周末晚8点大厂评剧歌舞团都要到这里演出,每次演出,附近20多个村的村民们都会自发到这里来观看,村民们非常欢迎大厂歌舞剧团带来的在家门口的精彩演出,用"场场爆满"来形容大厂歌舞剧团每到一处演出受到观众热捧一点不为过。
大厂歌舞剧团只是个县级剧团,但它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成为了大厂回族自治县推出的一张文化名片。然而,大厂评剧歌舞团也和所有县级剧团一样,曾经面临种种困难。
县级剧团曾经发不出工资
大厂评剧歌舞团的老职工们还清楚记得,1981年春节,当时的大厂评剧团发不出工资了,为了赶在年根儿底下赚点钱发工资,剧团排演了评剧《花为媒》,结果只卖出去7张票,剧团一度濒临解散。
上世纪80年代初,大厂评剧歌舞团开始尝试着进行"三权"改革,所谓三权就是人权、财权、剧目上演权。剧团有权请能人、辞庸人;有权运作剧团资金、实现“按劳取酬”;有权将自己创作的剧目推向市场,缩短作品创作周期;剧团要求人人做到一专多能,青衣会唱歌,老旦能跳舞,司机擅口技。
改革创新给歌舞团带来活力
经历改革创新后的大厂评剧歌舞团充满活力,员工们干劲十足。如今,他们的工资是评出来的,按“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排练时一月一评,在外演出三月一评,当场唱票,评出应得工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不管你年龄多大,资历多高,完全凭当月的贡献,真正实行按劳取酬。有着"小赵立蓉"美誉的李玉梅,如今成了剧团的台柱子。她原来收入4000元,改制后演出多了,现在收入已过万元。2009年12月,大厂评剧歌舞团完成了改制,成立了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由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性质。
从农民中来 到农民中去
体制捋顺后,又有一个难题摆到大厂评剧团面前,就是演出内容的创新。大厂评剧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德平认为,他们改变了过去剧团有什么你看什么的状况,而是转向市场需求什么,你看什么,我有什么。
一直以来,大厂评剧歌舞团坚持扎根基层,服务农民,打出了“让民族戏曲生出帅男靓女”的口号,在充分发挥戏曲艺术长处的同时,注入当代艺术元素,比如戏曲《嫁不出去的姑娘》、《水墙》、《男妇女主任》等至今久演不衰。这些来自农村生活的作品清新朴实,厚重深刻,带着浓浓的乡土味儿,演到哪里就火到哪里。赵德平董事长认为,要写农村这样的生活作品,必须到农村来,而且和农民生活在一起,你这样才有农民的感情。只要有农民的感情,了解他们,你写出的作品才真正从生活中来,老百姓才喜欢。
如今,大厂评剧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开始瞄准电影、电视剧产业,开办服装生产企业,向着一个多产业、多行业经营的文化产业集团迈进。赵德平董事长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每月演出收入都超百万。
河北文化体制改革亮点纷呈
其实,大厂评剧歌舞团经过改革创新,成为大厂的一张文化名片,这只是河北文化体制改革大潮中的一个亮点。去年年底,河北省基本完成了包括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在内等多项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各项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2004年至2009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31.7%,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出21.6个百分点。很多县都像大厂一样,结合当地特点,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名片。
2009年,河北省提出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即每个区市要“打造一台精品舞台剧目、拍摄一部有影响的影视剧、抓好一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成一个大型文化产业园区、组织一个品牌文化活动”的思路,使公共文化事业呈现精品迭出的良好态势,涌现出《广府太极传奇》、《大境门》、《李大钊》、《唐山大地震》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文化精品亮点纷呈。
改革让大厂评剧歌舞团成为了河北省的一张县域文化名片,而在全国推行的文化体制改革,正在让越来越多的文化事业单位焕发青春与活力,为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供更多、更优秀的精神食粮。(焦点访谈)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