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中国工业博物馆 震撼开馆

2012-06-01 17:26:59 来源:沈阳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展品背后有说不完的故事——新郎穿工装拍了结婚照

世界最大口径的铸管、最薄的铸件、中国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管模、第一根超高压管的样管、第一台万能钻床、第一台八轴立式机床、第一台精密丝杠机床、第一台五轴联动机床……中国工业博物馆一期共展出实体文物1300余件,每件文物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向参观者诉说着共和国工业走过的辉煌历程。

第一枚国徽:沈阳人的骄傲

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这枚国徽由沈阳制造,是沈阳产业工人的骄傲。中国工业博物馆开馆前夕,铁西区利用当年的图纸和工艺,重新制作了一枚与天安门城楼一模一样的国徽,在通史馆展出。

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但由于时间紧迫,那一年的国庆节天安门城楼上却悬挂了一枚应急的木质国徽。然而,木质国徽终究无法经历风雨,必须制作出金属的来替换。国家把制作金属国徽的任务交给了沈阳第一机器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前身)。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从模具制作到最后浇铸,都有相当难度。工人们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反复试验,硬是闯过了一道道技术难关,终于提前完成了打造国徽的任务。

“十八罗汉”:助推中国机床工业

在机床馆一处显眼位置,摆放着18台形状各异的机床,分别由国内18家骨干机床企业提供,俗称“十八罗汉”。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没有机床工业,只有在上海等地有少数工厂可以制造一些简易机床。1952年,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工具机会议,为此后我国机床工具业的发展定下了基调。此后,确定了18个骨干企业为国家机械工业部直属,这些中国机床企业排头兵,被人们形象地誉为“十八罗汉厂”,其中沈阳市最多,有三家。

“十八罗汉厂”对中国机床工具业的创建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前苏联援华的专家及留苏归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在各厂指导应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者也有了不断学习各种前苏联的生产实践经验的平台。而在生产实践第一线涌现出来的劳模和骨干们,更成了推动我国工业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老照片记忆墙:让时光凝固

照片墙是馆内珍藏的数万张照片的一个缩影,这些珍贵的照片化瞬间为永恒,向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里工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其中有一张照片,是原沈阳机床三厂机修车间被评为先进班组时的合影,摄于40年前。当时有一句顺口溜叫做“七顶七,八顶八,不完成任务不回家”,可见这一张薄薄的奖状,背后承载着多少汗水和付出。

一张结婚照上,新郎穿着工作服,也是那个时代独有的特点之一。照片中的新娘子叫楚淑菊,是原沈阳标准件厂的工人,出嫁那天,她穿上了师傅在“铁西百货”为她选购的结婚礼服,而他的爱人却只能穿着改过的工作服举行婚礼。

《铁流凝变》:我国最大工业题材铜雕

中国工业博物馆一进正门的“序厅”,有一幅《铁流凝变》铜雕,长22米,宽11.5米,净重50吨,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工业题材青铜雕塑。艺术家们以精湛的技艺将中国工业文明的各个元素融入了新中国第一炉钢水出炉时的壮观场景中,展现了中国工业恢宏、磅礴的气势。

《铁流凝变》由鲁迅美术学院的两位教授设计。据介绍,浮雕画面表现宽敞的车间、高高的塔罐群、轰鸣的机器、转动的齿轮、纵横交错的管线、飞溅的铁水、热情饱满、蓄势待发的工人等等,所有这些元素均由中国第一包飞流直下的钢水流淌演变而成。

来源:沈阳晚报 编辑:张少虎

编辑:张少虎 标签: 工业部件 中国第一 288路 1950年 熄焦车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湖南一超市发生煤气爆炸5人受伤送医

故宫今起试行每日限流8万人次 推行实名制售票

“北京蓝”或将再持续三日

北京蓝天白云现绝美风光

精彩热图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6月6日-12日

辽宁葫芦岛居民楼爆炸救援工作全面展开

90后美女飞行员上演“制服毕业照”受追捧

毕业照大秀一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