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市中心的一家批发市场人头攒动,快到关门的时间,一个作坊还亮着灯。这个不到60平米的作坊看上去有点乱,成堆的半成品枕头几乎把十来台缝纫机埋住了。但是这些做工精细的枕头却有着奇特的外观:每个面上都有若干个孔洞。
47岁的牟春玲是蒙族,她是这间作坊的主人。她一丝不苟地盯着制作的每一个环节。这些枕头叫耳枕,特别设计的孔洞为了减少睡觉时对耳朵的压力而起到保护作用。
当地民间传说耳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的年代,士兵夜晚枕戈待旦,中间有孔的枕头可以便于听见敌人和野兽的来袭。清朝年间,耳枕也很受满洲贵族的喜爱。牟春玲的先人从孝庄皇太后的时代起就给蒙古贵族做服饰。据说是孝庄把耳枕带进了清廷,并逐步流传到全国各地的达官贵人。但是近些年来,知道这门工艺的人却越来越少。
2007年,牟春玲接受耳枕生意纯属偶然。那年一大家人聚在一起为她的母亲庆祝八十大寿。她的姑妈是家族里做耳枕的第五代传人,做了两个小的耳枕作为生日礼物,并且抱怨道现在已经没人继承这门手艺了。
牟春玲说针线活在早些年的艰苦岁月里救了她的生计,所以对此颇有些感情的她决定一试。尽管那个时候她对于这门浸润着古老传统和家族荣耀的手工技术几乎一无所知,仅有的印象也只是小时候看过的几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