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关怀和温暖,其实也留在上海市援建人员的心中。在都江堰市,上海确定对口支援项目118个,所有项目全部完成移交;确定对口支援资金82.51亿元,对口支援资金累计完成投资82.67亿元,完成100.19%;到位对口支援资金77.42亿元。
2010年9月21日清晨,当援建工作人员准备离开时,都江堰干部群众不顾风雨交加,将青城山脚下的上海援建指挥部门前围得水泄不通。他们自发地列队站在数里长的街道两旁,冒着大雨为援建人员送行,泪水和雨水一度模糊了很多人的眼睛。在回顾总结援建工作时,上海援建指挥部有关人士表示——“一次援建行,留下一生情”。
一个多月后,离别的场景同样发生在北川。田兴惠并不想参加欢送山东援建人员的仪式。地震后,她几乎每天都跟这些援建人员在一起,他们突然要走了,她觉得非常难受,“不想面对”。
好在留下了联络处,这让田兴惠略感安慰。有几次,山东的领导来北川考察,联络处工作人员恰好不在,田兴惠便出面热情接待。这个北川干部也被联络处的工作人员戏称为“山东联络处的补充队员”。
在这个“补充队员”心里,山东的援建人员和北川的干部群众早已是一家人。她已经很自然地把对方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我现在在山东的朋友比在北川的还多。”田兴惠说。
在对口援建汶川县的广东省,每次汶川县领导带队来访,几乎都由省委常委出面接待。四川省委宣传部一名干部感慨地说,“在那里,从灾区去的客人就是贵宾。”对方对灾区的重视和支持,令他颇为感动。
4月19日,2011年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在汶川县水磨镇隆重开幕。四川省除邀请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的代表外,还邀请了10多位对口援建省市的领导出席开幕式。
在这次盛会上,因为援建而相识的人们在水磨重逢。镇上老街的照壁上,人们用从废墟中捡出的碎瓷片拼出“大爱无疆”4个字,这见证了援建过程在灾区人民和援助人员心里留下的烙印。
在援建人员离开前,都江堰方面曾提出,希望以上海的名字为一条街道命名。上海援建指挥部婉拒。不过,他们还是以特殊的方式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在都江堰,他们建了颇具上海风格的“壹街区”。
在都江堰的年轻人眼里,外立面采用黄色和橘色的“壹街区”造型好看,很有都市的感觉。援建方则有更长远的考虑。他们在总结中写道:“以援建‘壹街区’项目为载体,促进都江堰城市旅游、商业、公共服务等功能进一步完善。”
除此之外,一条公路紧紧地将都江堰市虹口乡和上海市虹口区连结在了一起。这条由后者援建的蒲虹公路,全长23.8公里,在海拔1450米的山区上蜿蜒,被当地群众称为“生命之路、安全之路、发展之路”。
2009年到都江堰旅游的上海游客达10万人,超过震前水平。在虹口区的支援下,虹口乡先后有5批旅游管理人员到上海参加培训。在虹口乡党政办负责人的印象中,上海来的游客,一般都要走蒲虹路,而为这些游客服务的景区人员,有不少正是在上海培训过的。
在北川新县城,援建人员撤离后,田兴惠所在的“重建办公室”被撤销,更名为“对口援助合作办公室”。其他17个县市也同样如此。这意味着,18个灾区县市将会与18个援建省市常来常往。
新机构挂牌前,田兴惠接待了一批新的山东“亲人”。这是一个剧组,要拍摄一部反映援建和灾区重建的电影。该片编剧曾与田兴惠长谈过3次。
此时,从山东带来的蔬菜种子,在山东援建的北川农业示范园区播种后,有些正在开花,有些则已结满丰硕的果实。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