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专题>汶川地震三周年>汶川遗产>中国速度
汶川地震塑造信息公开的典范
2011-04-29 16:11:08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汶川大地震中,许多人都重复着这么一句话:我们不能选择灾难,但可以选择面对灾难的方式。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媒体选择了前所未有的方式来面对,由此带来了突发新闻领域报道的一次变革--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全中国最痛的地方。作为媒体,无可选择地要经受这场大震和这种大痛的考验,如何在大痛中传递大爱,如何在谣言中廓清真相,如何在创伤中凝聚力量……似乎来不及过多地思考和准备,媒体便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灾难中赤膊上阵了,由此铺开了一场中国突发新闻领域规模最大的遭遇战和突击战。抗震救灾进行到今天,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媒体在这场灾难中的表现,那么,完全可以说:媒体的表现带来了突发新闻报道一次观念和实践上的变革!

变革之一

快速充分公开信息,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

毋庸讳言,对媒体而言,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灾难性事件的公开报道,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很多突发事件的报道,要么语焉不详,闪烁其词,没有公众想获知的信息;要么言不及要,避重就轻,不披露大众关注的核心内容;要么发布范围受到严格限制,甚至干脆不公开报道。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太多的限制往往使媒体形成一种本能反应: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媒体就会反复斟酌和掂量,从而延误采访报道的时机。媒体面对突发灾难性事件到底如何才能恰当把握,找到报道的最佳路径?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媒体的做法具有典范和标本意义。

在这场引起全世界关注的媒体大战中,我国媒体最成功的突破点就是做到了快速充分、及时透明地公开信息,从而在第一时间抢占了舆论的制高点。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0多分钟后,就发出了第一条快讯。新华社播发的英文快讯领先于所有外电,比法新社早6分钟,比美联社早8分钟。第一张地震图片也由新华社在地震发生28分钟后迅速发出。中央电视台在地震发生32分钟后即15时,在新闻频道口播第一条新闻;15时20分,打破原有节目安排,推出汶川地震直播;22时,新闻频道和第一套综合频道并机直播"抗震救灾"特别节目,滚动播出抗震救灾有关消息和工作进展。同时,《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在第一时间派出多路记者奔赴抗震救灾前线,发回第一手信息。最多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派往前线的记者超过150名;新华社超过100名记者奋战在抗灾一线,在一周的时间内播发的稿件达4600多条。面对突发灾难,我国媒体反应之迅捷、力量之强大、视野之广阔、报道之深入,令许多国外媒体刮目相看。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此次对四川地震的报道之迅捷、之全面,大出人们预料。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称,中国政府对四川地震的迅速反应令人钦佩。

由于地震发生后,重灾区的交通、电力、通讯等设施中断,媒体的报道便成了全国各地人民了解灾区灾情和救灾进展的最直接途径。除了记者现场采访发回信息外,在这次突发灾难中,还拓宽了信息发布的渠道。从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起,国务院新闻办、四川省政府每天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分别邀请政府职能部门的有关负责人以及有关领域的专家,发布灾情震情及救灾动态信息,并公开回答中外记者的现场提问,而且对每场新闻发布会都进行现场直播,不遮掩,不回避,不回答"无可奉告"。这样的发布方式既保证了媒体和受众知情权的满足,又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在突发灾难事件中,如此高规格、高频率地举行新闻发布会是前所未有的,所以许多境外媒体给予高度评价。《洛杉矶时报》说,四川发生强烈地震后,中国在救灾行动中的表现既现代又灵活,而且很开放;葡萄牙《快报》在《另一个中国》一文中高度称赞中国媒体对灾情报道公开、透明,并说"这次地震检验了中国领导层的能力"。

不知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前不久,也就是5月1日,由温家宝总理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便属于信息公开的内容之一。不管基于什么原因,采取了哪些方式,这次地震灾害信息的快速发布都可以视为信息公开的标志性事件。

灾情以及救灾信息的快速公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越了媒体报道本身。《世界报》在头版头条刊文指出,面对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中国新闻媒体在整个报道过程中采取了过去从未有过的方式。英国《金融时报》更是明确地说,汶川地震是中国形象嬗变的信号,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正试图改变既往隐瞒或公布迟缓的做法,以期掌权舆论的主导权。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相对透明和及时的灾情信息发布使这场波及大半个中国的地震没有造成明显的社会恐慌,各地秩序基本正常。

变革之二

媒体视角从本质意义上将人的生命视为最高价值

2500多年前,古老的中国还没有媒体,一位叫孔子的老先生当然没有媒体运作的经验,但这位老先生似乎对媒体报道的一些基本准则有着先见之明。《论语》中有一则这样的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夫子问人不问马的故事并不新鲜,但从媒体的角度来审视,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任何灾难事故中,人的安危是最为重要的。所以,灾难性新闻的报道视角,都应该以关注生命作为最核心的内容。

道理当然很简单,但媒体要真正做到视生命为最高价值并不容易。在很多突发灾难事件报道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游离主题的其他内容。如用过多的笔墨描述当地领导是如何在现场指挥、用不着边际的数字总结灾难中的损失、用遮遮掩掩的言词来平息事态的发展和蔓延,而对于灾难中最揪心的死伤人数,总是有些讳莫如深,要么隐而不报,要么漏报少报。同样是大地震,32年前将一座城市夷为平地的唐山大地震,灾难中的死伤人数整整过了三年才公诸于世。

在汶川大地震中,这一切有了根本改变。强震发生后不到20钟,中国国家地震台网站上即向世人发布了地震的震中和震级。震后两个小时,重庆市率先发布了此次灾难的首批伤亡数字。此后,官方公布的伤亡情况一路更新。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信息铺天盖地,高级官员和救援人员快速做出反应,这与中国以前对唐山大地震的报道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金融时报》在一篇社论中称,中国政府在这次救灾中展现了对人权的基本尊重。地震救援开始后,报纸、电台、电视、网站等媒体上,受众看到最多的内容都是有关救人的,读者、听众、观众、网民无不为一次次成功的营救而欢欣。军人、干部、群众,还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默默地加入到救人的行列中,在地震灾区每天都上演着无数个救人的感人故事。众多生动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广大群众,有网友写下如此诗句:"灾难面前,生命原来如此脆弱,面对灾难,生命却又如此绚烂,每一种表情,都令人动容,每一个瞬间,都感天泣地。"媒体真实地记录着这一切,谱写了一曲"不抛弃、不放弃"的时代壮歌。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往的自然灾害公布的数据中,往往都包含有财产损失方面的数据,而在这次地震灾害每天公布的数据中,几乎没有财产损失方面的数据,所有数据都是与"人"密切相关的,包括成功营救的人数、不幸死伤的人数、各地救助捐款的数目,以及道路、通讯、电力等方面恢复的数据。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高于一切"成为了这场灾难中一切行动的出发点。

在全力营救和医治生者的同时,对地震中不幸失去生命的同胞给予最高的祭奠,这也是对生命尊严的另一种阐释。国务院宣布,5月19日~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也是第一次为自然灾害中罹难同胞降半旗志哀。确定"哀悼日",降半旗致哀,不仅为生者提供了向死者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更昭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是人性光辉的闪耀和公民尊严的彰显。《金融时报》评价说,设立"哀悼日",这是中国继救灾快速反应和信息公开之后,又一深得民心的举措;香港《经济日报》称,此次政府决定为地震死难者下半旗致哀,顺应了民意,体现了对生命的极大尊重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全国各地的媒体都对"哀悼日"给予最肃穆的报道:所有报纸用黑色报头,并取消了所有广告;电视媒体停播一切娱乐节目和活动、体育赛事和任何形式的广告;所有网站页面一律变成了黑白色,停止一切游戏项目和互动栏目。给死者最高尊重,给生者最大抚慰,这无疑都是这场灾难中对生命珍爱的最好佐证。

变革之三

媒体的快速出击使真相始终跑在谣言和恐慌前面

一位传媒学者曾生动地表述过这样一个观点:记者叙述一条新闻的观察点或视点构成一条新闻的框架,就如同一幅镶在镜框的照片一样,这个镜框决定了读者能看到什么或看不到什么。如果将整个汶川大地震的媒体报道比作一个大镜框,那么,往这个大镜框里注入什么内容将直接决定媒体在这场考验中的得与失。

事实是,争夺这个镜框的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地震刚发生不久,一些谣言、谎言便开始出现,救灾过程中种种毫无根据的猜测和以反思性报道的面目出现的攻击之词也常有出现。因此,这次突发性灾难的报道从一开始就是在用真相驱赶谣言的过程中进行的。地震发生不久,许多猜测和谣言通过网帖在各大网站流传。12日汶川地震时,北京地区也有震感,有人传播谣言说"北京地区12日晚将发生地震",新华社立即采访地震局值班室并及时播发权威消息。据北京地震局分析,"近期北京地区不会发生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关北京地区将发生地震的说法,纯属谣言",各电台、电视台、网站及时播发了新华社消息,迅速消除了人们的恐慌情绪,稳定了人心。

在强大的媒体之网中,许多谣言根本没有蔓延和传播的空间。尤其是网络的作用,在这场媒体攻坚战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彰显。新浪网民提出了不恐慌、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不盲动、不悲观、不恶搞、不冷漠、不无知、不谩骂的"十不宣言",各大论坛均有转帖,各大网站的自觉、自律行为空前强化。救灾工作全面铺开后,少数境外媒体针对灾区校舍受损严重和学生伤亡较多的情况,提出了种种质疑。人民网迅速组织撰写了《地震中校舍倒塌是世界性难题》等几十篇正面评论文章,邀请有关专家与网民在线交流,解疑释惑。针对个别人质疑中国地震预警机制,新浪网在首页刊登《一定要看,关于这次地震认识的误区》一文,不到一天时间网民阅读87万多人次。由于引导及时,质疑、质问得到了有效控制,网上正面声音形成了强大的声势。网上的原创作品在这场灾难中空前地增加,并迅速地传播开来。17日,新浪原创联盟创作的作品《温总理,你感动了中国》,点击播放48万次,网民当天跟帖评语近5000条;网上作品《四川,你别哭》网民点击63万次,当天跟帖评论1000多条。

在这场媒体的突击战中,我们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不仅有力有序有效地引导了国内舆论,而且成功地引导了境外舆论,西方媒体的一些鼓噪之音、猜测之言、攻击之词没有生存和传播的空间。西方主要媒体也一改往日逢灾必乘机攻击我国政府的做法,对我国抗震救灾的关注度不断上升,报道数量持续增加,报道角度趋于客观公正。据统计,5月12日~16日的短短三天时间内,境外媒体就中国四川发生强烈地震发布的英文报道累计达5458篇。许多国外媒体原原本本地引用中国媒体的信息,尤其是大量引用新华社发布的信息,引用中央电视台节目信号。据统计,共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机构转播或部分使用了中央电视台有关节目信号。CNN、BBC等国际传媒机构在引用我国节目信号的同时,均对我国政府快速启动应急机制、及时公开信息的做法给予赞誉。

通过击破一个个谎言,不仅向全世界传播了真实的声音,而且树立了中国政府开放、务实、坚定的形象。《洛杉矶时报》报道称,地震虽是一场悲剧,却给中国一个重树形象的机会。一位网民因此深有感慨地说:"这一次真相跑到了谣言和恐慌前面,政府学会了与谣言赛跑。"

变革之四

媒体的立体联动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

在这场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中,媒体作为见证者、参与者和记录者,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带来了最快速的信息,带来了最真挚的感动……不错,但最重要的是带来了力量。通过媒体的联动而凝聚成一股与天灾抗争的巨大力量,不能不说是这次突发性灾难报道中最有突破和最为成功的地方之一。

在这场灾难中,中国媒体体现了空前的团结和强大的合力。这次报道信息量大,平面媒体、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一齐上阵,以文字、图片、视频、博客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报道抗震救灾。有反映震情灾情、死亡人数的即时消息,有反映抗震救灾感人场面的通讯、特写,有报道抗震防震、卫生防疫基本知识的介绍,有现场采访,有连线访谈,有重点新闻节目,也有全频道整体直播。如此全面的、立体式的报道,在我国突发新闻报道史上肯定是前所未有的。

在凝聚民族力量的过程中,媒体对这次报道中感性和理性的把握可谓恰到好处。各大媒体在报道处理上,没有一味地报道悲痛、哀伤和泪水,也没有过多地说教该如何面对天灾、如何走出天灾。无数民众被媒体的报道感动得热泪长流,在感动中加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中。正如中央电视台一位主持人所言:"我们传播的不是哀伤,而是力量。"这种力量的迸发在哀悼日首日达到了最高潮。5月19日下午,从四面八方自发地赶到天安门广场的数万民众,在对地震中死难同胞默哀三分钟后,在喷涌而出的泪水中喊出了积蓄已久的心声:"中国加油、中国加油……"

著名媒体学者李希光说过,记者是社会的良知,媒体是社会的大脑。在这次媒体的立体联动中,所有记者都是带着人性的良知在采访,同时,所有的媒体都在用大脑思考如何和大家一起度过天灾。因此,这次媒体的集体发声,唱响了全中国传媒最有力量的和声。国家民政部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次救灾借助现代传播技术,使社会救助力量得到了更好的凝聚,提升了救灾的整体水平。因此,媒体的报道不仅是信息的传播,也是决策的依据,更是集结力量的纽带。

媒体的报道不仅感动和感染了全中国人民,而且也使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深深地为中国所打动,为中国祈祷、为中国鼓劲、为中国增援的声音在全球范围响起。俄新社写下了一篇著名的文章《中国,挺住》,文中饱含激情地说:"中国经历的磨难太多,但从没有在磨难中倒下。面临灾难,中国展现出坚韧与顽强,珍视生命,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敬意和赞扬。在这个生死交织,人神共泣的时刻,我们愿共同分担这份痛楚,愿共同祈祷生命的希望。中国不需要同情,中国需要理解;中国不需要安慰,中国需要支持。我们愿意以±水之力,尽寸尺之心,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这场灾难终究会过去,灾难中的创伤也会慢慢抚平,但我们不应忘记这次灾难,不要忘记灾难中的扶持、灾难中的感动,更不要忘记灾难中有一种激昂的声音在天穹下回荡:"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文/胡建红 作者系资深报人,现借调中宣部新闻局工作)

来源:新华网 编辑:邓京荆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建党90周年专题
建党90周年专题>> 详细

各地新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原主席倪志福出席大会。>> 详细
点击排行
  北京"民告官"首次变简单 今后多官司适用简易程序
国家药监局:自制底料饮料须公示添加剂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