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一见,见则处处震撼。”江西日报出版部主任罗德斌说,四川从悲壮走向豪迈,身临灾区对此感受更加深刻。(2011年4月14日《四川日报》)
其实,重走灾区,现场感受蜀中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到震撼的不止是罗德斌一人,不过他的一番话,确实表达所有人的感受。
“我们在汶川特大地震后刊发了大量评论,滚烫文字的力量,重要一点来自于四川人民百折不挠的精神。”他说,中央关怀和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为灾区恢复重建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但灾后重建的主体依然是四川,更加需要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
想想看,有着“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省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五位,比法国略小,但四川却是个人口大省,人口比法国多出2000多万。遭遇天灾后,四川人民表现出的顽强感动了世界。“撼山易,撼四川人民难!”国外媒体对四川的评价还是很贴切的。而“顽强、热情、勤劳、友善”也是世界人民议论四川人时用得最多的词汇。
如此说来,在全国人民的鼎力协助下,四川人民不仅创造了灾后重建的奇迹,也创造了弥足珍贵的汶川精神、四川精神。我们不会忘记当年的报道,也会记住这样的场景:
场景一:旺苍县盐河乡小学校舍在“5.12”地震中受到了严重破坏,震后不久,盐河乡100余名父老乡亲就背上木工用具等自发来到学校,帮助学校对教学楼、教师宿舍进行维修、翻盖。连续5天的奋战,学校恢复了往日的美丽,为学生早日复课奠定了基础。
场景二:苍溪县云峰镇韩家坪村农房连片倒塌,当地政府及时组织受灾群众互帮互助,大家帮扶着修理农舍、重建房屋。村民们说:我们的房子虽然垮了,但我们的信心没垮。旺苍县农建乡河东村三社63岁的罗德奎老人,全家14间房屋全部倒塌损坏,他叫回在西安和浙江打工的两个儿子抗灾自救,目前已拆除危房,正忙着修建新房……
场景三:在青川北井坝变电所临时居民安置点,受灾群众打出了“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标语;在受灾比较严重的眉山市东坡区复兴乡山祠村,村民们不仅谢绝了上级下拨的救灾款,还主动向重灾区捐款;该村困难户潘志全的房子在地震中垮塌,村里的群众纷纷为他家捐款建房,党员们组成小分队到他家帮助修房,就是这样一个自家面临困境的农民,当村里发起向重灾区募捐的时候,他也捐出了10元钱。
灾害发生后,一个个自力更生、自救互助、自强不息的动人场景,每时每刻都发生在这块土地上,可歌可泣,催人奋进。这正像罗德斌所说的,地震对四川造成前所未有的重创,但仅仅三年时间,灾区大地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川人知难而上、乐观豁达的精神值得学习。他认为,“对待灾难的极强忍耐力,面对灾难爆发的凝聚力,把握机遇不可阻挡的发展力”,是四川人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所体现出的精神特征,这些也恰恰是千百年来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笔者看来,这种汶川精神、四川精神,其实就是“延安精神”、“百万雄师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王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神五、神六精神”的传承和光大。而有了这种精神,我们还有什么沟沟坎坎迈不过去,还有什么艰难险阻战胜不了?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