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川 新貌新颜](../../image/attachement/jpg/site1/20110422/b8ac6f27b02e0f1bb93f32.jpg)
![探访北川 新貌新颜](../../image/attachement/jpg/site1/20110422/b8ac6f27b02e0f1bb95038.jpg)
![探访北川 新貌新颜](../../image/attachement/jpg/site1/20110422/b8ac6f27b02e0f1bb95039.jpg)
“我们去绵阳走走吧,”朋友给我电话,“航线重新开通了,方便。”
“绵阳?”我还没反应过来。
“不熟悉?那北川应该知道吧?”
“当然,一个让人伤心的地方。”
“去看看吧,两年多了,在老北川看到的是哀伤,在新北川看到的是希望。”
老北川:埋葬的是哀伤
穿过擂鼓镇,翻过几处山坡,前面是一片谷地。抬头看去,自坡地以降,一幢幢楼房七零八落地散布在河谷中,满眼尽是灰黑的色调,四周一片寂静。
陪同的导游在身后轻声告诉我们,这里曾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惬意安详。然而一切都在2008年的那个瞬间被改写,留下的是满目疮痍坍塌扭曲破碎的建筑,无法用言语和文字表达的伤痛、哭泣和撕裂。它的名字叫北川。
走过一条街道,导游告诉我们,脚下所处的位置其实是建筑的三楼,经过地震、洪水和泥石流,余下的两层已经被彻底掩埋了。城里的街道已经经过整理,没有行人,安静的气氛让人心生悲凉。沿着街道往前走,几栋扭曲的建筑中间,是一小块平地,在它的正前方,石碑上“20085.121428”几个数字猩红触目。这小块空地正是512遇难者的公墓,以此铭记那些在灾难中不幸失去生命的人们。默哀一分钟,我们用简单的仪式来寄托我们的哀思。
北川中学新区是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校区背后的成景家山在地震中崩塌,巨大的岩石瞬间倾泻而下,把校区彻底掩埋,只剩下旗杆、国旗和篮球架。触目所及,除了震撼还是震撼,当年见诸报端、电视、网络的场景就这样真实地呈现在眼前,每个人都沉默不语,经受着心灵深处的一次次捶打。作为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北川老县城,现在已经整体被规划为“北川地震纪念馆”,这里既是大自然肆意展示威力的场所,也筑起了人们抗击自然灾害的精神高地。让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记住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记住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正是后人对逝者最好的怀念。
远处,原有的隧道早被河水占据,奔腾的河水冲过隧道,吼叫着漫过断桥。高处,一座新的桥梁和隧道正在兴建,完工后将作为交通要道连接起汶川等地。
新北川:重建的是希望
离开老县城,我们在伤痛之余不免带有疑问: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的幸存下来的人们在哪里?是否已经在建设他们生活的新家园?
车子离开老北川县城后没有直奔绵阳,而是拐了个弯。眼前的景象逐渐地清晰起来,居民小区富有羌族特色,规划整饬的街道向前延伸,旁边栽满了各式的花木,幼芽刚刚爬上枝头,青草也还没有爬满空地,显然这一切都是全新的。导游告诉我们,眼前所见到的一切,只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就建好了,又是一个堪称奇迹的地方。
我们在一处小区前驻足,门牌上写着街道的名字“龙街”。干净的街道、崭新的花园式小区几乎就是现代都市的复制品,如果不是旁边刻意保留的木质旧民居提醒,还真以为置身在深圳一般,全然看不出这里曾经沧桑的纯朴模样。
而老北川中学,也在新县城中得到重生:在海内外华人华侨及爱心人士的热心捐赠下,2009年5月12日,新北川中学开工,同年12月28日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新北川中学建设充分融合羌族文化元素,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由10个单体建筑组成,可容纳5200名学生就读。由于地震导致部分学生身体残疾,新北川中学专门在教室、宿舍、图书馆、卫生间、餐厅等各个场所配备了残疾人便利设施,以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次年9月1日,北川中学3000多名师生结束了他们地震后寄读绵阳长虹培训中心2年的历史,在新校园开始全新的生活。
就在我们凝视新校区的时候,一群群学生穿过大门后的空地向教学楼走去,虽然没有嬉笑玩耍,豆蔻的年纪把阳光写在脸上。大楼电子屏不断刷新着北川中学的校训,除去对学习的勉励外,感恩是最频繁的用语。是的,不仅他们,我们也应该感谢和铭记所有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们,正是他们才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城市的重生,看到了新的希望。
来源:深圳特区报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