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趟来,觉得灾区变化大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李蔚问了一句。
“岂止是大,简直是惊喜。”采访车上,中外媒体记者纷纷交流起来。
4月18日至21日,国务院新闻办、外交部、国务院台办、国务院港澳办、省政府新闻办、省外办共同组织曾在抗震救灾期间到川采访的30多家外国媒体、港澳台媒体、中央外宣媒体记者重返灾区。4天里,60多名中外记者深入北川、什邡、汶川、都江堰等地,探寻灾区巨变。
硬件之变
折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映秀新城,一幢幢民族特色鲜明的三层小“别墅”,锁住了中外媒体记者的眼球。“这么漂亮的新房,你们得花不少钱吧?”香港有线电视记者吴子敏问映秀居民。得知每户负担最高不超过5万元,她很吃惊。
车辆驶过德阳什邡穿心店工业遗址,倒塌的磷化工巨型设备诉说着灾情的惨烈。然而,几公里外的极重灾区什邡红白镇,已变身美丽的川西民居风格小镇。所到之处,韩国文化广播公司记者张宝森看到,新住房、新店铺、新学校、幼儿园、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一应俱全,不禁感叹:“只有亲自来到灾区,才能读懂‘奇迹’的含义!”
采访中,举国对口援建的模式给中外媒体记者留下深刻印象。“这种方式责任明确,形成竞争,增进感情,利于合作。”台湾中视记者王清昱与台湾经济日报记者林茂仁交流道。
“四川重建速度令人羡慕,我们日本也要加油。”日本共同社记者渡边靖仁说,目前日本已在讨论异地重建,不少人建议借鉴中国大规模开展对口援建的模式。此次重返灾区,他深刻感受到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软件之变
折射以人为本科学理念
渔子溪旁,新建的映秀湾公园吸引了记者们的视线。震后,映秀主动避让地震断裂带,全镇新建6处避灾广场。一旦灾害发生,上万人在2分钟内可全部疏散到安全地带。经验丰富的日本记者认为:映秀已有很强的防灾减灾能力。
在绵阳南山中学、新北川中学、什邡红白镇小学等地采访时,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安百杰总会问学生们同一个问题:“如果再有灾难发生,你们知不知道如何自救和救人?”新北川中学学生吴苏和南山中学高三学生唐文东告诉他,学校每年都要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平时还要上防灾减灾和心理辅导课。
台湾旺报记者洪肇君注意到,什邡市方亭慈济中学不仅有孔子雕像、24孝图,还有由慈济引入的诵经典、茶道、手语素质课程。他说:“相信方亭中学的学生一定会成长为感恩社会的有用之才。”
灾后重建的德阳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和都江堰市社会综合福利院,将灾区社会事业推上新台阶。得知再过两年,德阳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将移交德阳,香港加大了对四川康复治疗人员的培训力度后,香港大公报记者向芸感到欣慰,“相信移交后的中心,仍将保持现在一流服务水平,惠及更多残障人士。”
几天来,朝日新闻广州支局记者林望走访了多所灾区学校的心理治疗室和北川心理卫生服务中心,发现灾区群众已走出地震阴影。林望说,四川灾区因整体重建而保持了原有的社会联系,对开展心理重建更为有利,他将把这一宝贵经验带回日本。
生活之变
折射地震灾区发展振兴
北川新城巴拿恰特色商业街开街前一天,中外媒体记者走进其间。这里可提供4000多个就业岗位。街口开店的“羌缘红”总经理王永胜在地震中失去11个员工,损失800多万元。震后他二度创业,去年开始盈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意大利语频率记者刘湃说,意大利2009年也发生了大地震,希望王永胜的故事能鼓舞意大利受灾群众自强不息。
吉娜羌寨的商业广场,家家生意火爆,不少记者购买了精美的羌族特色手工艺品。村民王孝万和刘贤惠是震后重组家庭,夫妻俩开了一家羌族农家菜馆,收入可观。两人幸福的笑脸深深打动了震后5次来川采访的日本共同社记者池崎稔,他举起镜头拍下了羌寨百姓的美好生活。
在东汽德阳新基地,听说这里仅用1年零9个月就完成了重建、搬迁、投产,记者们很震撼。林茂仁认为,东汽化危为机的能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所有企业学习。
在水磨镇,纷至沓来的游客让每个餐馆、每家店铺爆满。中新社记者刘贤走进一家名为羌乡绣的店铺,与老板周远义拉起家常。刘贤说,从灾区群众的乐观向上中,看到了灾区发展振兴的信心。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