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春风阁上,远眺大山、近瞰流水,满目古镇街景,倍感清风拂面,不禁让人感叹,短短1年多的时间里,一座湖滨山地新城的悄然崛起,她不仅托起了水磨人民幸福生活的梦想,也见证了地震灾区一个小镇的涅槃重生。新华社记者江宏景 摄
![汶川重生小镇:如画的水磨](../../image/attachement/jpg/site1/20100511/001aa018ff9c0d52eede12.jpg)
上图:震后的水磨镇全景(广东省佛山市提供)。下图:2010年5月9日拍摄的水磨镇鸟瞰图。
远眺汶川县水磨镇,青山和绿水掩映之间,白墙青瓦间点缀着黄色羌族碉楼和红色阁楼,一幅如画长卷迎面展开……
水磨镇位于青城后山,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进入成都平原的南大门,离震中映秀不足10公里,汶川大地震让水磨镇百姓的家园遭受惨重损失;然而地震前镇上烟囱林立,60多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厂房终日排放烟尘,环境污染也曾是当地百姓心痛的事。
2008年8月,佛山援建组来到水磨镇后,并没有急于“盖房修路建工业”,而是先“诊断”再“规划”,然后才开始“重建”。援建组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走访水磨镇,翻阅了大量书籍资料,当得知水磨镇有碑文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现在还残存着唐代、宋代的道路、明代的古戏台、清代的大夫第……援建组决定将水磨镇打造成“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形成以寿溪湖为核心的“一湖两岸四片区(一湖是指寿溪湖,四片区是指禅寿老街、水磨羌城、公共文化福利的诺亚方舟和行政办公片区)”的总体规划,并引入阿坝师范专科学校、四川音乐学院等高校,让水磨回归文化,成为一个宜居的旅游城、文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