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30年弹指一挥间,那个当年被画圈的地方早已从一个小渔村演变成一座新型大城市。深圳,这座中国最年轻的城市,在她短暂的成长史上,充满了传奇。“深圳速度”一度成为激荡人心的一个符号。
对一个人来说,三十而立。对一座年轻的、曾经靠着特区优惠政策与资源输入崛起的城市来说,30年过后,政策逐渐断奶,不可避免地要经历阵痛与迷失。
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曾燃起多少热血人士对深圳发展前景和未来命运的焦虑与担忧。2002年以来,深交所新股停发,创业板遥遥无期之际,深圳就已开始在困惑与迷失中不断找路。
当特区不特,深圳回归到一座城市发展最核心的本质,深圳靠什么来给一个城市持续长远发展的健康体魄?
30岁的深圳遇到了诸多问题,其中为首的:一是伴随着特区建立以来就开始形成的土地症结问题,土地不足成为深圳长远发展的最大桎梏。二是居高不下的房价问题,与其他城市共同的特点是,房价在某种程度上捆绑了当地经济。
站在历史的潮头,深圳再次审视自己,到底如何“杀出一条血路”?
深圳首先需要重拾自信。一座城市的自信来源于内外兼修,软、硬环境良好的底气,管理者运营城市的智慧。一座城市的吸引力不在于高楼鳞次栉比、处处花团锦簇的光鲜外表,更多的在于如何让更多的群体留下来,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30年前的深圳以闯荡、赚钱效应引来了滚滚淘金人流,那时候他们不属于深圳,现在深圳有1200万人口,而真正的户籍人口不过200万,深圳户籍制度的高高门槛,是一座让太多人感觉没有根的城市,这恰恰成为对这个城市信心不足的最大隐患。
来源:华夏时报 编辑:杨鑫
富士康12连跳血案背后,折射的是长期以来靠着人口红利增长的整个珠三角代工模式的深层次问题症结。在民生问题上,深圳政府有着太多的课程要补,户籍制度之外,政府如何从服务者角度提供稳定的就业保障、稳定的工资增长、稳定的幸福指数,这是一项考量智慧的长远大事。
“杀出一条血路”,深圳需要多维、清醒、理性地审视和认识自己。从城市长远发展角度来定位和发展,不妄自尊大,好大喜功,撇开珠三角龙头,区域中心等无谓之争的内耗与战略摇摆,利用毗邻香港的近水楼台优势,实实在在走出自己的发展路径与模式。
深圳需要以前瞻性眼光抓住机遇。中小板和创业板在深交所的推出,不仅盘活了深圳沉寂多年的资本市场,更意味着在政治上深圳重回中央舞台。这是深圳多年来一直坚持主打发展高科技支柱产业的结果,亦是深圳在特区不特的困惑与徘徊里依然不断探索深圳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机会需要争取,而机会亦只会垂青和厚爱有准备的头脑。以此番深圳一体化为例,为破除二线关隔阂,关内外发展一体化的尝试与努力早在2004年深圳就开始投入准备。中央政策的正式准行,当成为深圳快马加鞭、大区域发展的东风。
未来深圳特区的使命与活力,更多的在于承载中央行政创新的厚望。作为目前惟一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圳不仅有为国家探索解决共性问题的责任,更有着为自身长远发展打造良好的上层建筑的责任。近年来,深圳不乏行政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尝试,但遗憾的是往往浅尝辄止,这固然与目前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与困难要甚过经济体制改革有关,更需要主要推动者具有政治家的智慧与视野。从这个角度而言,深圳需要具有民族视野的大政治家,而刚刚落听的王许配正在为深圳开辟后特区时代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