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光明讯今年4月份,家住翠湖社区居民饶有英成为深圳市光明新区家庭病床首位受惠者。经过60天的居家治疗,饶有英患者顺利康复。与住院治疗相比,首张家庭病床通过在家设置病床,由医护人员定时上门服务,不但省去了行动不便、往返奔波、排班站队的麻烦,而且患者费用还节省约3100元。
饶有英曾经面临的困难具有典型代表性,一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都是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时,光明新区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整改,将如何满足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看病就医需求,作为探索解决的重点民生命题。以家庭病床为抓手,光明新区探索打造的“底线民生”服务品牌,成为新区惠民新常态的一个生动注解。
民生导向
家庭病床服务 “雪中送炭”暖民心
将石社区一户普通人家,80多岁的麦伯摔过一跤导致左股骨骨折,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后回家调养,白天就靠老伴照顾。建立家庭病床后,除一周一次的常规上门访视,病人出现情况家属一个电话,家庭医生们就会赶过来。“解决了我们看病、住院很多麻烦。”雪中送炭让麦伯和老伴十分感慨。
在光明新区,像麦伯这样享受到家庭病床服务的并非少数。目前,18家社康已建立家庭病床125张。而下大力气推进家庭病床工作正是源自现实的需要。
作为深圳首个新区,光明新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公共事业服务能力也明显提升。但随着近两年高端产业项目频频落地,实有人口急剧增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也面临严峻新考验。
“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公立医院平均病床使用率高达120%的情况下,解决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看病就医需求成为当务之急。”光明新区一位医疗卫生业内人士指出,在推进“小病在社康,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就医模式中,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特别是脑中风、骨折等久病卧床、需要长期护理的患者来说,提供方便快捷、费用经济的诊疗服务,成为群众呼吁解决的民生热点问题。
光明新区公共事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新区把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列入重点支持解决的民生工程来积极推动。
据了解,近年来,光明新区社康中心在率先实现“一居委一社康”的基础上,优化布局,增设网点,社康中心数量达到35个,拥有家庭医生服务团队81个,团队医务人员271人,在35家社康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居民21245户,占到新区常住人口的12%,年提供家庭医生服务15万人次。
通过上门服务、健康教育、开展义诊活动等服务,融洽医患关系,也为光明新区深化家庭医生责任制,探索建立家庭病床服务打下了良好的诊疗服务和群众信任基础。
专业规范家庭病床服务 夯实社区医疗基础
每次上门访视时,光明社康中心主任陈伟忠和随行护士都会换上医院特别为家庭医生定制的天蓝色工作服,“家庭病床也要注意人文关怀,要考虑到居民的情感因素,采取让老百姓能接受的方式。”
细节处的严谨,让家庭病床服务彰显出温暖的力量。据了解,光明新区在服务规范上,家庭病床周期为60天,医护人员定时上门服务,除按照预约规定的服务外,患者若病情发生变化,只需一个电话,便可通知医护人员上门,按需上门服务;对于病情较重、变化较大的病人,经三级医师查房后,确认需要转诊的,享受免费绿色通道上转至医院就诊。
根据家庭病床患者大多为老年人的特点,新区家庭病床开展了家庭医疗、上门肌注、指导褥疮护理、插胃管、代配中药、西药、常规临床体检和生化、中医康复、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绿色通道会诊、转诊等服务项目。
同时,家庭病床医生上门诊疗时,还为患者家庭普及居家环境卫生、康复技能、养生保健等家庭健康教育知识,促进并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
而要达到良好的服务质量,有一支高水平的服务团队十分重要。新区根据家庭病床服务对象疾病种类的情况,确定了心血管内科、糖尿病内科、消化内科、中医康复等20多名副高以上专家,组成家庭病床三级查房专家组,针对不同的患者上门会诊,让家庭病床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专家会诊服务。
依托优质资源,光明新区双向转诊,分级治疗模式也得到巩固。目前,新区公立医院内科、妇科等优势科室与社康中心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对需要建床者及时登记建床,对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佳、疑难重症患者,社康中心及时上转,同时主管医生继续跟踪观察,一旦患者病情稳定,能及时转回社康,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得到进一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