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变化速度越快,具有扎实的功底和核心技术的企业更能显示强大的生存能力。不过也有时候,科学家的狂想曲看上去没什么“钱途”,他们应该向现实低头吗?
索尼最近获得了一项专利,思路是利用人食指中的血管影像作为身份识别系统。但这个身份识别技术不是用来解锁电脑的。
它的具体应用之一,是在一个人旋转厕所门把手时扫描手指,完成身份识别,数据将被发送到马桶,马桶根据那个人的偏好自动升高座位、调整角度。索尼对这项专利有感人的规划——广泛用于简化老年人的生活。不过,这一次,A型血民族对科技细节的执著探索没有赢得多少掌声,“太无聊了吧”“脑残科技”,比较善意的评论是“研发人员有点五脊六兽”。
假如没有索尼的3D技术,就没有风靡世界的电影《阿凡达》。然而,当公司亏损已经达到数十亿美元,进行了大幅裁员,股价跌落到了数十年来的最低位,“超前”的科技似乎正在失去发展的空间。
追求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签,但同时,无数大公司的浮沉录也告诉我们,在商业世界,科技并不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成果是否会转化为产品,能创造多大的价值,需要神一样的判断力,此外,研发人员还受制于各种因素,资金、生产能力、甚至领导好恶。
诺基亚的悲伤故事广为流传。这家曾被认为不可战胜的手机公司,提出智能手机概念机比iPhone早10年,触控技术比苹果早3年,Ovi商店比苹果App Store早1年。诺基亚创新部门前主管曾撰文称,诺基亚研究院有5000名专业人士,其中500人极为出色,有“杀手级的灵感”,不幸的是,他们研究出来创新方案,最终都出现在了对手手机上。
PS3游戏机曾被视为索尼的“救星”,在上市当天就销售一空。但因为关键部件批量生产的速度跟不上,索尼被迫控制整机的生产数量。由于生产成本过高,据说卖一台索尼就亏3.5万日元,这个明星产品没能改写索尼的命运。
不过,即使“厕所科技”遭遇板砖无数,又有谁能够断言,在很多很多年后,这个技术不会成为点燃一个庞大产业的“导火线”?
来源:北京晨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