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示意图
名词解释
消费率
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的最终消费(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GDP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的重要指标。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其公式为:消费率=消费基金/GDP×100%。其中,消费基金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为期4天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于今天闭幕,全会的主要议程之一是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的建议》(下称《十二五规划建议》)。
参与“十二五”规划前期相关课题研究的多名专家告诉南都记者,“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内需则是调整结构的着力点之一,原来出现在“十五”计划中的消费率指标或将重返“十二五”规划。
主攻方向:经济结构调整
过去那种经济增长“一俊遮百丑”的标准将成为历史
“结构调整”将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主持国家发改委《十二五改革规划研究》课题的迟福林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经济仍是粗放型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节能减排等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得到解决。迟福林认为,必须看到,“十二五”期间我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靠经济增长已很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发展方式转变已刻不容缓。过去那种经济增长“一俊遮百丑”的标准将成为历史。
十七大报告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改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沿用至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分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是指通过生产要素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则是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扩大到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到生产要素结构这三个领域。
今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关键所在:改革收入分配
实现收入分配新格局将成维持社会公平正义关键所在
参与讨论“十二五”规划的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是贫富两极分化,“十二五”期间能否扭转这一趋势,实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收入分配新格局,将成为维持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所在。
迟福林两会期间建议,中国尽快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使我国城乡人均收入在“十二五”翻一番,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从约60%提高到70%左右,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39.7%提高到50%左右。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告诉记者,“国民收入分配倍增计划”是口语化的提法,不是政府文件的行文风格,所以不会这样写入“十二五”规划。苏海南认为,“十二五”规划应会对改革收入分配体系做出整体安排。当前重点是“提低控高”,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迟福林告诉南都记者,应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从而提高消费能力,释放并扩大社会总需求,从过去的“国富优先”转向“民富优先”,逐步形成消费大国的发展格局,改变靠投资出口拉动的局面。
基本方针:扩大内需
或将消费率或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纳入“十二五”指标体系
今年9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纽约与美国企业、金融、学术界人士座谈时表示中国已把有关扩大内需的举措写入“十二五”规划。
历年数据表明,我国内需仍处于较低水平:我国最终消费率自1981年的67.1%下降到2000年的62 .3%,又降到2008年的48.6%。
在“十五”计划中曾设有的消费率指标,在“十一五”规划中不见踪影。参与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山东经济学院教授李新运告诉南都记者,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推动,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一直慢于同期GDP增长,从长期来看这种现象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需要强有力的内需拉动。考虑将消费率或居民收入占G D P比重指标纳入到“十二五”指标体系,从扩大内需和分配公平角度关注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
最大创新:增加绿色发展指标
强化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
胡鞍钢在“十二五”规划专家会议上发言建议,“十二五”规划应强化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建设绿色中国,促进绿色文明。
据胡鞍钢介绍,“十二五”规划就是我国第一个绿色发展规划,这是该规划最大创新之处。在此基础上,胡鞍钢还设计了24个绿色发展指标,作为检测和评估发展模式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性指标,占主要指标和其他指标总数的比重为51.1%。据了解,直接指标中,有9个为新增指标。相比历次五年计划(规划),“十二五”规划非经济类指标比重高达89.5%,这充分反映了我国政府的职能已经从经济增长型转向公共服务型。
评估标准:考核政府不惟GDP
应转为考核公共产品供应质量和水平
胡鞍钢说,“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表明,地方政府仍然是“GDP”挂帅的思路,各地区为了保障地方税收和财政收入增长,纷纷强化了“过度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一些地方官员反映,GDP增速和排名与官员政绩挂钩,不得不“GDP挂帅”。
胡鞍钢曾两次向中央领导建议,各地区不再统计GDP,只统计人均收入,将地方政府官员从GDP中解放出来。
迟福林告诉南都记者,“十二五”期间,我国需要保持一定的GDP增速。在市场发展的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活力主要来自市场,政府更多的是要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来满足公共需求。所以对政府的考核指标应从过去偏重于GDP转向偏重于考核公共产品供应质量和水平。
迟福林认为,在逐步扩大内需的条件下,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十二五”期间的年均GDP增长应保持在8%左右。胡鞍钢说,经济增长率不是越高越好,它有一个适度空间,上限是资源供给、环境质量、生态承载、气候变化等条件的约束。从中国经验来看,8%-9%的经济增长率是适宜的,一旦超过10%,各类自然环境付出代价极高。
来源:中国网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