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中国的外交丰收年。中国的大国地位已进一步获得国际社会的确认。即使带有强烈政治偏见的评论家也默认,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形象愈趋正面。香港《太阳报》和《经济日报》等媒体撰文认为,2007年中国将续倡“和谐世界”,努力消除“中国威胁论”,这些文章的要点如下:
2006年,中国举办了三个特大型国际峰会。中国的大国地位也突出表现在其举办大型国际会议的号召力上,比如说2006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有9位外国国家元首与会;10月份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东盟十国的国家元首联袂访华,也是一次外交聚会的盛景;11月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中国也成功邀请了48位非洲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赴会。
人们当然也注意到,第一次中美经济战略对话会议在去年12月举行,美国的7名部长联袂访问北京,这个数字意味着布什政府内阁的三分之一成员一起访京,这是中美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纪录。
和往年的外交活动不一样的是,2006年的中国外交主要集中在商贸往来、能源材料补给以及周边稳定安全上。值得一提的大手笔,是中日关系的突破。安倍晋三访华,以及中国领导人在处理中日关系问题上的大方大度大气,令外界印象深刻。至于在处理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上,中国领导人的麻利果断,也让外界耳目一新。
外交理念六大变迁
海外有评论认为,近年来中国的外交理念已经出现了六大变迁,使用变迁的字眼,表明这些所谓的理念仍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这六大变迁,首先是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主流,但当前却处于大变动、大调整时期;
二是中国的外交不再仅仅是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而且还要维护中国的发展利益,这是中国国际利益的延伸;
三是中国外交积极营造五种有利环境,包括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
四是中国内政外交的关联度进一步增强;
五是中国外交正在进一步推进“和谐世界”,所谓的“和谐世界”理论,是中国执政党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国际延伸;
而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外事为民,注意维护中国海外机构和人员的安全和合法权益,注意维护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正当权益,尊重和顾及别国人民的合理权益。这些观念或理念的变迁,其实也是中国领导人在外交领域的阶段性总结,反映中国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出现了质变。
外交的成功是内政的延续,中国外交之所以能取得众所瞩目的丰收,自然和自身综合实力的逐渐增长分不开。但是,人们也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蓝皮书中发现,中国自身的社会问题依然很多,而且也很严重。
一个国家的崛起,只是依靠外交的丰收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内部社会的稳定发展,外交的成就很容易蒙蔽人们的眼睛,使得执政者失去最起码的警觉,如今的中国尤其是这样。
努力消除“中国威胁论”
中国外交丰收显示中国崛起,但中国崛起却又被指引发西方国家不安,“中国威胁论”亦不断升温。如何以和平方式实现中国的大国崛起,成为中国外交策略的焦点。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在联合国讲话中首次提出构建“和谐世界”。2006年6月又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提出建立“和谐地区”。这些无疑都是中国消除“中国威胁论”的努力。
同时,中国提出“和平发展”口号,不再强调之前的“和平崛起”。因为即使强调和平方式,仍难避免大国崛起时强权的形象。此外,2006年中国先后在多个国家举办了“中国年”活动,让外国了解中国文化,也旨在增加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加中国软实力。
来源:新华网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