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制定“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建议》深刻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使我们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经济发展是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总称,是人类社会生存延续的物质前提和发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经济基础。任何民族、任何社会的兴衰存亡,都与经济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既表现为发展的成果,即以不同形式积累的物质财富,也表现为发展的方式,即以不同形式推动的经济过程。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的途径、手段、机制的总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揭示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这就是依靠什么样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使用方式,对不同经济结构的不同依赖程度,对不同消费方式的不同激励机制,而产生了不同的经济发展结果、效益和代价。经济发展方式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主要有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阶段,经济关系的社会属性,政治体制的引导能力,发展理念的价值导向等。
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的产物和标志,因而是历史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经济发展的规律而调整转变。没有一成不变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没有永久适用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种社会历史的事实和经济运动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也就是从依赖某种能源到开发利用其他能源,从使用某种工具生产到发明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从依靠消耗物质资源、扩大投资规模来增加财富到依靠科技进步、生产创新来增加财富,从人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到技术密集型、文化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从追求物质享受的生活方式到崇尚文明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从收入差距悬殊、引发社会矛盾的分配到趋于公平、有利和谐的分配,从限制人的全面发展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不可持续的发展到可持续的发展,等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变革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生产力、生产关系变革为动力和条件,同时也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变革的内容和体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又包含着新的内涵和标准,它涉及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经济领域的各种关系、生活方式的各种选择、发展理念的各种价值,不等同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变革,是需要作出专门界定和研究的范畴。
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以根据多重标准作出分类。如从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是根据劳动对象的变化;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能源的低碳经济向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能源的高碳经济转变,是根据主要能源类型的变化。胡锦涛总书记今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为主转变。”区分了历史上几种主要经济发展方式,是根据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和主要动力的变化,抓住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人类社会迄今经历了原始经济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几种主要经济类型,与此相对应的是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创新驱动型三种主要经济发展方式。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依赖动植物、土地等自然资源获取生活资料,生产工具简单,科技不发达,经济发展缓慢,缺少变革。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依靠机器大规模生产,对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充分甚至过度开发利用,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投资与增长呈正比,科技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经济变革迅速。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从扩大投资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提高质量效益的内涵式发展,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就是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生产和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总的来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历史进步,是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要促成经济发展新的机制,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经济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实现这种转变也需要相应的机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在经济发展的某种要素成长为主导要素时,因生产力的变革力量所导致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在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为解决矛盾回应挑战而推动的革故鼎新;是在经济发展出现特定形势态势时,抓住契机、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创新发展方式的战略筹划;是在经济发展的内在趋势和主体认知达到一致时,执政主体自觉主动、有力有效地引领变革,将经济发展纳入新的轨道;是在经济发展方式渐进性转变和迅速性转变、局部性转变和全局性转变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周期和节律。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必由之路
经济发展方式是由一定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所决定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又对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效益等起着制约作用。方式牵引发展、道路改变结果、手段影响效果。经济发展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动力和空间,是决定经济发展速度、效益和持续性的基础性条件。经济发展方式适应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促进经济发展各种关系、各种因素、各种价值的统筹兼容,就能够保证经济稳步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为社会发展进步奠定坚实基础。如果某种经济发展方式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畸形和无序,就会使经济社会付出很大代价、造成危害性后果。经济发展方式是与经济发展的形态、阶段和状况相适应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经济发展的规律而调整转变。当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现实可能时,就必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任务。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为发展提供新的空间、新的道路、新的机制,从而促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迈上新的台阶。原始经济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当野生动植物的繁殖和生长速度已经不能满足人类食物需求时,向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经济转变,就成为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第一次重大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经济以土地为财富生产的主要来源,当资本与劳动的结合创造出财富迅速增长的新方式时,向工业经济转变就成为第二次重大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新的转变,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世界性潮流。一方面,工业经济对能源、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发达国家消费至上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危机,暴露出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严重弊端,显示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一方面,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准备了必要条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在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的国情中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富裕安康的艰巨使命,面临着在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里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艰巨使命,推动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居民收入,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主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丰富和深化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增强和提高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地位。几年来,经历了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丰富实践,经历了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我们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重大意义、主要要求、实现机制等,认识更为全面深入。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更加凸显出来,同时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难得机遇。从外部环境看,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都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我国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改变经济大而不强的局面,才能在国际产业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赢得主动,否则就会处于战略被动局面。从内部条件看,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列世界前茅,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同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外延型扩张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不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今后发展代价就会越来越大、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科学发展就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正因如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原则,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作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要求,充分反映了经济发展方式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愈益重要的作用,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方式重要作用愈益深刻的认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刻揭示了推动科学发展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联系,为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指明了努力方向。
3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充分强调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社会历史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论就其转变领域的广度而言,还是就其变革内容的深度、影响社会的长久性而言,都可以说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结构变革。经济结构不合理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调整经济结构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意义,是解决国内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根本举措。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体制变革。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经济结构不合理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技术性原因,也有体制性原因。如投资拉动与投资体制相关,消费拉动与分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相关。应当承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最大症结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以体制变革为条件,而且以体制变革为内容。要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就是深化改革的过程。如果没有体制上的重大突破,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利益变革。经济发展方式并不仅仅是物的发展方式,而且是人的发展方式。一定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相应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结构的背后是体制,体制的背后是利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问题是要对阻碍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调整,难点和关键都在于调整利益格局。要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社会变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而且是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其实质是一次社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社会发展方式的基础,社会怎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怎样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然导致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贯彻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目标和导向,并根据发展规律和进程确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步骤和机制。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密切相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表现为生产要素、经济结构、能源类型、增长动力的转变,也表现为分配体制、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生态环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包含着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能局限于经济领域单独推进,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体制机制、利益关系的整体变革,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系统转型,才能深入持续、取得成效。
4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继经济体制变革之后的又一次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更具有全局性、复杂性、艰巨性。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经济体制为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激励机制,经济发展方式为经济体制提供运行条件。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深刻变革,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要在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过程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科学决策,全面筹划、重点突破,依靠人民、注重实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合力。
在深化改革中实现科学发展。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生动表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不能停滞倒退;发展要求科学发展,实现发展转型。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二者相互促进,造就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显示了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的密切相关。科学发展是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中心内容和价值目标;改革开放着力于科学发展,是科学发展得以实现的动力机制、体制保障和环境条件。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体制历史性转变的强大动力,而且是经济发展方式历史性转变的强大动力;不仅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而且要保证科学发展新模式的确立。这就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攻坚方向,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科学发展愈益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愈益凸显,体制机制不合理的障碍愈益突出,调整利益格局的难度愈益增大,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为科学发展开辟道路、破除障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愈益强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同时也是要求深化改革刻不容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深化改革成为同一个过程,二者服从于同一个目的。
在有序转变中实现加快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加快转变既是要加快转变的步伐,也是要加快转变的成效,表明了时不我待、刻不容缓。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和转变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时不我待、加快步伐,又要渐进推进、持之以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引发这样那样的波动,这就要求加强规划引导、统筹各项部署,有序推进、平稳转变。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正是许多矛盾和问题的根源,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不合理的经济关系,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平稳有序。
在人民支持中实现深刻变革。任何社会变革,没有人民的参与、支持和配合,是不可能成功、不可能持久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转变经济结构,而且要转变人们的行为方式。节约资源和能源,需要从每个人做起,而且只有每个人都为之自觉行动,才能真正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符合最广大人民共同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深刻变革,必须让这一重大转变成为人民的事业,人民像支持改革开放那样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果说改革开放是让人民生活富起来,那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让人民生活好起来。人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及其实现方式,就能够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成功的主体力量。发展不仅要解决要不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为什么发展、为了谁发展、发展成果属于谁的问题,这是决定发展成败与否、持续与否、和谐与否的根本问题。民生是民利之基、民意之系、民乐之源。近年来我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要清醒认识到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问题。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了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根本目的,表明了科学发展的利益属性、价值指向和评价标准。
在方式转变中实现效果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象是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是发展效果,是通过发展方式转变达到发展效果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着眼于效果、落实于效果、检验于效果。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大力弘扬科学发展观蕴含的求真务实精神,以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转变来保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来促进领导作风的转变。要按照五中全会的要求,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要切实纠正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的不良作风,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增强做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项工作的意识和能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贡献,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来源:《天津日报》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