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群众的问题怎么办?如何帮助村民找到致富门路?对一些重特大疾病患者该如何救助?”这一切,在灵石县开展的“全心全意解民忧、尽职尽责办实事”活动中都有了答案。
自活动开展以来,该县运用有效载体把902个党组织和1.4万余名党员,特别是650名副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组织到活动中来。他们俯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百姓说心里话、道烦恼话,为百姓解“心疙瘩”。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加强组织、发展经济、农民增收、改善民生、和谐稳定”五个方面的问题,阵阵清新务实为民之风,在灵石大地吹拂。
王禹乡黄原村村民以前做饭一直用传统火炉,需要大量的煤炭和柴火,这样既不方便又影响村里环境。目前,在县农委的积极帮助下,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沼气,村民任燕萍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下我们可省劲儿了,这沼气既方便又实惠,还环保!这不,一个炒菜,一个煮面,一会儿功夫饭就做好了!”
这是县农委针对荒原、秋泉两个村的实际,从省、市争取的农业项目,项目依托恒烨农牧养殖合作社承办并投入运行,为两个村的400余户农民解决了生活用气难题,减少使用标煤1200吨,节约资金60余万元。同时通过技术推广,把沼气生产过程中沼渣、沼液形成的优质有机肥施入到设施蔬菜、粮食作物、核桃经济林当中,年均产生优质有机肥1万吨,节约资金100余万元。目前,这种有机肥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抢手货。
东城社区的信息员志愿者们,认真负责做好各类信息隐患的排查和上报工作;翠峰镇开展的“一月一提议”制度,促进了干部工作效率的提升;政法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的基层调研等活动……这些无不体现着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的真切之情。
健全五项机制 畅通渠道顺民心
健全领导机制 高规格成立领导组,层层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各大部门分头抓,相关单位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将活动分为宣传发动、集中推动、总结验收三个阶段,范围扩大到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以副科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并统一印发《民情日志》;健全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台帐定点、“一书一卡”承诺、民情日志调阅、周报月报汇总、积分排名通报、专题会议推进等办法,推动活动扎实开展,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发现一批好的典型;健全宣传机制。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开辟专栏,制作专题片,并组织街头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健全诉求机制。开门搞活动,启动“数字城管”工程,全面推行市政工作网格化管理,公开各级热线电话,建立《群众来信来访来电登记簿》,设立意见箱,以多种形式畅通群众诉求平台,累计接收、处置信息1.2万余条;健全跟踪督办机制。抽调专人成立督查组,加强督查抓落实,并将解民忧、办实事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核范围,保证每一件承诺事项的限时办结。
开展三项活动 俯身洗耳听民意
开展领导干部“四下基层”活动。以“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讲政策下基层”为内容,要求县处级领导干部、县直和乡镇党政一把手每年深入基层、所包项目地开展调研、现场办公、宣讲政策不少于60天,并安排县四套班子领导每天2人轮流在信访局值班,通过领导接访,解决热点难点问题27个;深化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十个一”活动。县领导每月深入包村至少一次,县直、乡镇领导每月至少两次,并统一发放包村增收工作记录本。到目前,共帮助所包村规划实施增收项目80余个,协调资金3亿余元,县财政拨付帮扶资金250万元,使包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816元,增长22.8%;深入推进“双带共建”活动。以“县直机关单位带动项目村、后进村,效益较好的企业带动发展村、潜力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组建100个帮带对子,派驻100名“第一书记”,解决突出问题48个,引进项目23个,投资金额达1.9亿元,安置就业844人。
落实四个第一 全民工程惠民生
坚持“第一要务抓发展、第一事务抓民生、第一形象抓效能、第一品牌抓服务”,持续提升民生质量,努力建设“富强灵石、生态灵石、美丽灵石、幸福灵石、活力灵石”。围绕“五个全民工程”,2012年共实施民生项目15项,涉及教育、健康、就业、社保、安居等方面,投入资金9.6亿元,2013年,将继续改善办学条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保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稳定就业,扶持创业,实施特色产业、订单定向、技能提升、技能创业、困难群体“五大培训计划”,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实现“居者有其屋”;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立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4685个,确定拟办事项4924件,已办结761件,承诺限时办结4163件。(通讯员 朱晓瑛 原晓瑜 张瑞菊)
实习编辑: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