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访“煤炭之乡”晋城市,十分诧异于那里满眼的“绿色”,印象中“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景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天蓝水碧、满目苍翠、生态宜居的现代花园式新晋城。
绿色蓝图绘到底
俗话说:“十年树木”,现如今晋城森林覆盖率达39.2%,居全省之首,陵川县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62.8%,可见,这里绿色崛起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穿行在陵川县茫茫林海之中,你能感受到良好的生态、百姓的富足,放眼漫山遍野的绿色,睹物思人,不由人想到当年带领陵川人民造林绿化的邢德勇书记。时间追溯到1959年,邢德勇赴陵川任县委书记,经实际调查,认为陵川旱地多、无霜期短,农业生产不具优势,而山大坡广、荒山野岭更适宜种树和发展林业产业,于是他带领民众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然而造林初始并非一帆风顺,如今在陵川第一山林场保存的一首赵树理的诗证明了造林绿化的曲折和邢德勇对造林绿化的坚持。“栉风沐雨种树林,日计无多多计事,莫道眼前犹似昨,重忧过客识英雄”。故事说的是邢德勇书记带领民众造林之初由经验不足出苗率不高,到陵川的赵树理见此情,最担心“劳民伤财”,结合当时形势,曾善意劝阻他的老搭挡。后来邢德勇不顾个人得失,坚持己见,认真总结失败原因,最终使得造林出苗率显著提高。从1959年11月到1962年底,陵川全县造林成活10.7万亩。1963年赵树理重到陵川,令他没想到的是漫山遍野,目及之处,原来的光山秃岭之上已是绿意莹莹;鱼鳞坑上的小苗,茁壮成长,一片生机。眼前情景深深打动了赵树理,对邢德勇带领陵川人民造林的敬佩之情由然而生,当即口赞一词,意犹未尽,又留诗一首,保存至今,如今重读诗篇,我心想得更多的是邢德勇造林的不易和坚持。
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晋城市委、市政府每届领导在造林绿化方面不断发力不松懈,年年绿化创新意,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2006年,山西省六大造林绿化工程启动现场会在晋城举行;2007年晋城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008年被确定为山西省唯一林权改革试点市;2009年获“山西省造林绿化特殊贡献奖”,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工作会现场观摩城市,森林覆盖率37.5%,居全省之首,列全国地级市第4名。2010年,该市又跨上“创国家森林城市”新征程。
“以煤换绿”激发活力
作为“煤都”的晋城市在造林绿化中能异军突起,领先全省,主要得益于体制机制的发展创新。“煤”是晋城的优势,也是环境破坏的“元凶”。于是晋城在煤上作文章,以“黑”促“绿”,以煤换林,实行“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以煤换绿”等生态修复工程,利用煤换绿筹集资金15.4亿元。在造林绿化中,普遍推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制,施工质量监理制和工程投资报帐制,绿化成包企业工程进度和质量与收益紧密挂钩,使全市植树成活率不断提高。同时采取多渠道投入机制。通过上级扶、财政保、社会添、民间挖、项目促等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社会投资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2006-2009年,全市共投入造林绿化资金达26亿元。此外,加快林权改革,调动群众积极性。作为山西省林改唯一试点城市,晋城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分山到户”、“分利不分林”、“分股不分山”、“大户承包”、“流转经营”五种模式。目前全市1783个村完成了主体林改任务,明晰产权面积504.6万亩,确权率99%。家庭和联户承包占77.4%。
体制机制的创新不仅调动了全市造林绿化积极性,也推动了全市“山川建体系、丘陵建基地,村镇建园林、城市建森林,城郊建公园、通道建屏障”六大重点绿化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绿化山川67.1万亩,丘陵地区普遍建成各类经济林基地,绿化通道3290多公里,全市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3个,省森林公园7个,市级以下森林公园、生态园21个,建成生态园林村987个,20多个村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3个县被评为“全国造林百佳县”,全市森林覆盖率35.7%,比全国平均水平20.36%高15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8%,绿地率达43.2%,人均公共绿地15.5平米。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实施造林绿化“六个转变”提升绿化标准和品味,即由过去的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向规划建绿转变;由单纯追求园艺景观向满足生态功能、营造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转变;由单纯重视地面绿化向空间立体绿化转变;由重视城市建成区绿化向城乡绿化一体化转变;由人工造景向近自然化方向转变;由重栽轻管向建设和管护并重转变。科学合理的造林绿化新格局正在形成。
太行明珠璀璨夺目
如今的晋城因绿而活,因绿而兴,因绿而名。绿化工程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显现。在泽州县巴公镇东四义、山耳东等8村共建总面积1.5万亩的森林公园里,山上松柏戴帽,山间花果缠腰,山下杨柳护田,层次分明的形成生态林区、经济林区、人文旅游区。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让城里人回归乡土,休闲度假热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火了“农家乐”。此外,经济林业促进了农村产业化发展,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市区百丽园,绿树成荫,绿草如织,河水碧波荡漾,沿河休闲散步的人群和河面上游船摆渡、欢闹戏水的情景很难让人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臭气熏天无人问津的“龙须沟”。在许多居民小区,鲜花掩映,青草铺地。晨练散步、休闲纳凉的人们神情悠然,其乐融融,市民们都说:“现在的晋城,天蓝了,水清了,空气新鲜了,越来越宜居了。”去年,市区二级以上质量天气由过去的59天增加到去年的354天;沁河、丹河11个监测断面水质明显好转,年降雨量由过去多年的400毫米左右增加到600多毫米;“城市绿肺”、“森林氧吧”使大气生态质量明显改善。
绿化发展了生产力,吸引众多大企业、大集团如世界500强的台湾富士康、香港恒基兆业、豪德、国投、中石化、中石油、鲁能集团等纷纷落户晋城,全市经济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去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730.5亿元,增幅居山西省前列,财政总收入完成153.2亿元,增幅达12.6%;在中博会、乌洽会、能博会等各种大型招商引资洽谈会上签约率越来越高,数额越来越大。奥运游泳选拔赛、国际围棋赛、中外蓝球赛、国际拳击擂台赛、国际摄影“金镜头”颁奖仪式等文体盛事纷纷在晋城举行;晋城市近年来先后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卫生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世界投资中国中小魅力城市、中国吸引华商投资最佳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等称号。绿色映照下的“太行明珠”更加璀璨,更显魅力。
来源:中国日报山西记者站(记者 孙瑞生 通讯员 李东平 苏琪)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