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2月25日电(记者刘翔霄、吕梦琦)春节的探亲假还没休完,援疆医生刘毅已收拾好行装,准备返程。“得提前回去,援建医院的事不能停顿。”他说。
刘毅惦记着,援建当地医务人员对新设备的学习和掌握还不熟练、冰天雪地中的巡诊还要继续、牧区同胞的健康教育和基础医疗有待加强、敬老院里孤寡老人还盼着援疆医疗团专家们的身影出现。
生于1974年的刘毅是山西第二批援疆医务人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山西省肿瘤医院麻醉科副主任。2013年7月,他带领山西援疆医疗团13名专家奔赴新疆,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援疆届满之际,他又向组织提出了延期申请。
得知儿子援疆延期的决定,81岁的父亲刘成林不仅没反对,反而表示支持。他说:“我们家的援建传统在你身上得到了延续。”
刘毅的父亲是志愿军空军老兵。上个世纪,刘成林放弃吉林化工厂的优越工作环境,只身来到条件艰苦的山西。作为太原化工厂创建元老的他,与同事们一起,用如火的热忱和勤劳的双手,在贫瘠的黄土高坡上建成了现代化的大工厂。
山西与新疆相隔3000公里,每一次离家,对刘毅来说都是一次割舍。
作为医生,又是家中唯一的儿子,刘毅不能照顾年迈多病的母亲。援建前,他带着依依惜别的悲怆完成母亲多年的一个心愿,在太原郊区的天龙山为父母选定了一处墓址。这次临行前,他带着两位老人去看墓址,静谧的山冈上清风阵阵、松柏苍苍,老父亲、老母亲相视一笑:“依山傍水,我们将来就在这里了,很好啊!”那一刻,刘毅刻骨铭心、百感交集。
因父母年事已高、妻子工作繁忙,刘毅的援疆导致女儿接送成了难题,他只好把女儿从太原一家较有名气的公立小学转到私立寄宿制小学。经济压力增大还是小事,每当想到年幼的女儿过早地开始集体生活、每晚孤独地躺在宿舍的床上,刘毅心中就有说不出的痛。
“13名援疆医生每人都是克服了重重困难踏上援疆路的,13个人就有13个故事。但总是强调困难,援疆工作还怎么开展?既来之,则安之,与世代守护着祖国的边疆的兵团人比,我们援疆3年,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刘毅说,中央有援疆的大政方针,落实到援疆工作者个人,便是尽己所能、爱岗敬业、做好手头事。
2014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作为六师仅有的两名参会援疆代表之一,刘毅受到了中央代表团的接见。他说:“我只是1名微不足道的基层援疆人员,能有机会发出援疆工作者的心声很感动、很温暖。援疆就是这样,大处讲政治,小处讲感情,不真心实意付出、不换位思考,就不能收获认可和友谊,援疆工作也将流于形式。”
3年,能给新疆留下些什么,是刘毅经常思索的问题。在2013年的援疆送行会上,刘毅曾这样做答:“不管怎样,援疆经历都会是我们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笔不一定都是绚丽的。路在何方,在你怎么看,在你怎么选,在你怎么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