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35年三中全会盘点:改革是不变的主题词

2013-11-04 10:49: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标定方位 重大突破

“下海”,词典里的一个释义是:放弃原来的工作而经营商业。

改革开放之初,贫穷让中国人燃起对富裕的渴望。许多人放弃党政机关的“铁饭碗”“金饭碗”,“扑通一声”投身商海。

作为早期下海者,北京数银英才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卫东深有体会地说:“说小了是个人对生活的重新定位,往大说,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纠结冲撞。”

个人的命运折射出时代的巨变。

“计划与市场”“姓‘社’还是姓‘资’”,这个羁绊中国改革的历史性难题,1992年的春天给出了全新的答案。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的重要谈话,在事关中国道路向何处去的又一重大历史关头,为全党指引了方向。

改革开放酝酿着重大突破。

同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讲话中,针对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问题,明确表示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法。

从“计划”与“市场”互斥不容,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4年的艰辛探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终于找准了自己的方位。

坚冰又一次被打破。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起基本框架。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入新阶段。一场波澜壮阔的制度变革,由此开启。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开。制定公司法、实行资产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下坚实基础。

非公经济得到空前发展。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个体私营经济的地位从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投资、住房等方面的改革渐次推进,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信息市场开始形成……

市场经济势如破竹,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也为抓住并用好新世纪头一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奠定了坚实基础。

温饱解决的中国,仅用了不到十年就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向着全面小康阔步迈进。

不到十年!中国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国内生产总值从1992年的不到2.7万亿元,猛增到2000年的8.9万亿元。人均达到7858元,提前实现“翻两番”的预期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商品市场中的市场调节比重不断加大,社会商品零售环节、农产品收购环节和生产资料出厂环节,市场调节比重分别高达95.8%、92.5%和87.4%……

不仅是数字的跳跃,还有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中国,不可逆转地融入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

“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带入了一个新境界。”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焦点图片

美宠物狗与男童做“双胞胎”

王诗龄“强吻”kimi林志颖显尴尬 曝俩萌娃有爱瞬间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精彩热图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