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逼人,人心思改,改革情结再度升温
频频出手的改革动作背后,是中国社会的改革情结再度升温。
改革情结的升温,源于形势逼人。
旧有的“人口红利”、“入世红利”渐行渐远,未来的“城镇化红利”、“内需红利”尚未成形,中国这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庞大的巨轮”靠什么来驱动发展?固守原有的发展方式,可能会掉进“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又靠什么来推动转型?
开局百天,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给出了鲜明的答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是旧有红利的“保温器”。
虽然人口红利渐趋消失,但随着教育的发展,人口结构中高素质优秀人才越来越多,只要改革真正到位,产业结构实现升级,新的“人才红利”就能替代旧的“人口红利”。
改革是新兴红利的“孵化器”。
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据测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增加1万多元。然而,时下农民工城镇自有住房拥有率仅为0.7%,参加养老、医疗保险者不足20%。只有加快户籍制度、公共服务等领域改革,让他们住上廉租房、获得社会保障、孩子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减少了后顾之忧,他们才能释放出可观的消费需求。
说到底,驱动中国发展的各种红利,只有和改革对接,才能产生巨大的正能量。改革仍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
另一方面,原有的发展方式挥之不去,与企业改革不彻底、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市场体系不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不合理,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政绩评价体系不完善有关。推动转型,也要靠改革来补上体制机制的“短板”。
改革情结的升温,也源于上下一心,人心思改的社会氛围。
“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关键环节的改革总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改革能向既得利益者开刀吗?”——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干部群众的“改革疲劳症”、“改革疑虑症”也开始萌生。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开局百天,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铿锵话语和坚定行动,让民众心头为之一暖,信心为之一振,那么一股子劲与气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