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 资料来源:财政部网站制图:张芳曼
日前,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全面实施公务卡制度改革,确保2012年年底前将改革覆盖到所属各级基层预算单位。与现金支付相比,公务卡结算有哪些特点和优势?全面实施公务卡制度,能否有效封杀公务支出的漏洞?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覆盖面扩大,减少现金交易漏洞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务卡是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目前,绝大多数中央部门及所属中央基层预算单位,绝大多数地方的省本级预算单位,部分市县级预算单位都实施了公务卡改革。到2011年底,公务卡发卡数量达750多万张。
根据通知要求,中央各部门要加快将公务卡制度覆盖到所有基层预算单位,地方财政部门在进一步扩大省、市两级改革覆盖面的同时,要加快将公务卡制度覆盖到县乡,确保2012年年底前将改革覆盖到所属各级基层预算单位。
“这意味着,随着改革的全面实施和加快推进,公务卡将逐步取代公务消费中现金支付方式,成为政府公务支出的基本结算手段。”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说,这将进一步增强公务支出的透明度,有利于减少现金交易的漏洞和由此滋生的腐败行为。
强制性推行,防公务卡变休眠卡
发卡规模虽然上去了,但公务卡使用范围偏窄、使用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有卡不用”的现象较为普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一些市县的基层部门,公务消费中用公务卡结算的比率相当低。有的地方几年来公务卡发了近千张,但实际使用的只有几十张,九成以上的公务卡成了“休眠卡”。
“在改革初期,有关制度规定只要求中央预算单位在购买机票和在定点饭店住宿时必须使用公务卡结算。其他公务支出既可使用公务卡,也可使用现金。”这位负责人解释说,这主要是考虑到当时刷卡消费还不是那么普遍,不具备一下子全面推开的条件。随着改革的深入,目前除中西部偏远地区及县以下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都具备了使用公务卡结算的条件。
这位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将作为一种制度,在各级政府部门和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地方省、市两级财政部门要在今年年底前建立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制度,将预算单位差旅费、招待费等纳入强制结算目录范围。有条件的县级财政部门,也要建立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制度。
白景明认为,公务卡之所以成了“休眠卡”,一方面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办卡、刷卡环节不够方便,但更重要的是推广力度不够,预算单位使用公务卡的主观意愿不强。现在全面推行强制结算目录制度,将公务卡的使用变为“规定动作”,对于解决“有卡不用”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堵“报销腐败”,动态监控公务支出
“预算单位如果在公务活动中大量提取和使用现金,就会规避财政监管,很容易滋生腐败。”白景明说。
比如,过去单位的工作人员出差公干,一般是先向单位预借现金,然后再凭发票报销差旅费,出差花费多少发票是唯一的凭据。这样一来,现金支付和报销环节就会出现漏洞:明明买的是六折机票,却让机票代售点打出一张全额机票拿来报销;明明住宿费只花了300元,却在街头买了张600元住宿费的假发票来报销。通过种种“移花接木”的发票报销,几百上千元的公款一下子就进了自己的腰包。
类似的“报销式腐败”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一些单位甚至会通过凑票、多开虚开发票报销,来套取现金私分公款和设立“小金库”。2011年,审计署在对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中,发现有82个所属单位套取和私存私放资金4.14亿元。其中,使用虚假发票仍然是相关单位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的重要方式。
“实行公务卡强制结算,光有发票还不能报销,公务卡支付的项目、金额必须要与发票内容对得上,并且符合规定才能报销。而且,经办人从支付到报销手里根本不过现金,想要通过虚假报账搞‘猫儿腻’、捞好处就不那么容易了。”白景明指出,这有助于有关部门对每一笔公务支出实施动态监控,对违规支付进行快速核查处理,从而让一些潜在的腐败触角缩回去。
白景明特别强调,公务卡对预防腐败并不是万能的,它的最大优势是大幅减少现金使用,从而堵住由现金支付流通中的漏洞。对于公务支付中的其他一些违规行为,比如一些单位和个人不到定点饭店住宿办会,接受下级部门的超标准接待等问题,就需要有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和查处。此外,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在确定党政机关出差会议定点饭店及公务车辆定点加油、维修供应商时,也要本着公开公正的原则,严格审查企业的财务管理,防止公务卡出现类似银行卡套现的违规行为,确保每一笔公务支出用得合理、花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