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综述:在“深水区”寻求突破
公立医院改革因涉及各方利益格局的调整,被喻为最难啃的“硬骨头”。公立医院改革虽然艰难,但全国17个国家联系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和18个省745家公立医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近年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卫生部20日表示,试点城市的探索为完善公立医院改革顶层设计,形成向全国推广的公立医院改革基本路子积累了经验。
转变服务模式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近年来,全国部分公立医院通过深入挖掘潜力,创新服务模式,使城市大医院“挂号难”、候诊时间长、“看病贵”等问题逐步缓解,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有所改善。
北京大医院“挂号难”人所共知,部分三甲医院几乎每天都有通宵等待挂号的队伍。自去年7月预约挂号统一平台开通后,患者来京就医可拨打统一的电话或登录统一的预约挂号网站挂号。北京、广东等地群众就医比较集中的三级医院预约就诊比例目前均已超过50%,部分慢性病患者不必再忍受到医院彻夜排队的煎熬。
公立医院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群众就医方便、负担减轻、质量提升的要求。截至2011年11月底,全国有96.8%的三级医院(1236所)开展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目前,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79%的二级医院(4762所)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
优质护理要求护士除了提供专业护理外,还要照顾患者的生活,包括喂饭、洗脸、梳头、捶背等。仅以北京为例,北京市所有地方三级医院和84家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住院患者家属陪住及自聘护工比例由70%至80%降低至20%,去年一年累计减少患者住院支出3亿元。
卫生部表示,随着公立医院一大批得民心、见效快的便民惠民措施推行后,很多患者已经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并对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了倒逼机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医疗服务行为不断规范。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提高医院服务效率
如何解决效率低下问题一直是公立医院改革的焦点之一。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努力让群众看好病。
在“政事分开”方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围绕理清政府与公立医院职责、选任院长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三方面进行探索,通过签订委托管理合同或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等举措,加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管理。
在“管办分开”方面,17个国家联系指导的试点城市中有12个城市探索大卫生体制下的“管办分开”模式。2011年7月,筹建已久的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挂牌运作,对北京市属22家三级医院的人、事、资产进行管理。过去卫生局对医院粗放管理,成本控制是弱项,患者得花更多的钱埋单。医管局成立后专司管理医院之职,通过行政化精细化管理,提高效率,控制成本,降低患者就医负担。
在“医药分开”方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探索形成了改革支付方式、降低直至取消药品加成、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设立独立于医院的药品管理中心等4种“医药分开”的实现形式,同时逐步完善政府投入政策。北京市今年计划在少数公立医院试点“医药分开”,医生开的处方将和医院、医生的收入“脱钩”,医生的绩效考核将取决于服务质量、服务人数和患者满意度。
在“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方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通过健全医疗机构经营性质认定标准和管理制度等,注重发展高质量的民营医疗机构并加强监管。
完善区域卫生规划 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努力调整医疗资源布局,重视中医、儿科及县域等薄弱领域和薄弱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北京市引导支持城区三级医院对口支援郊区县医疗中心、二级医院建设,同时加快北大第一医院等10家医院新院区外迁工程建设,加速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南城和远郊区县转移。江苏省镇江市通过成立两大医疗集团,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整合,医疗集团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双向转诊合作协议,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还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厦门、昆明等城市在土地、税收、科研、人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发展了一批高质量的民营医疗机构。
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亮点频现,获得了宝贵经验,取得阶段性成果。然而,与老百姓的需求仍有差距。新的一年已经拉开序幕,老百姓期待公立医院继续深化改革,拿出更多的便民惠民措施回应民生需求。
来源:新华网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