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时政
十六大以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脉络
2011-10-27 13:11:41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不断丰富发展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基本国情出发,结合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文化体制改革思想。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和十七大的召开为重要关节点,这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十六大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前,这是在新形势下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的丰富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就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基本原则、着力点、基本出发点、基本思路、工作方针等多个侧面阐述了搞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要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要深刻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特别是经营性文化产业必须面向市场,认识到“面向市场和面向群众是一致的,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与‘三个代表’的要求是统一的,是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的重要实现途径。”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进一步确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强调“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国家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对于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则“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同时,提出要“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形成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依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命题。同时,伴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任务的明确提出,胡锦涛还特别强调要“通过文化建设来不断构筑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这在2005年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2005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规定》对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有很强的导向性,有利于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六届五中全会则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明确提出了要形成“两个格局”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等目标,为我国“十一五”的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2005年11月,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这一《意见》成为我国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进一步丰富了中央的文化体制改革思想。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重要指导,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为重要契机,在深入阐发文化体制改革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不同角度和城乡不同特征出发,对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和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等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为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的理论化、系统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到十七大的召开,这是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理论化、系统化的阶段。

从2003年6月份开始,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试点工作的成功,为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的系统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2005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肯定了试点工作的成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2005年底,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成为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纲领性文件。《意见》总结前一阶段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了我国文化体制存在的“四个不相适应”,要求“必须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意见》分别就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目标任务作了全面的阐述,细致规划了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文化企业改革、文化领域结构调整、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和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的具体思路。中央的文化体制改革思想有了比较完备的理论形态。

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会议要求要努力在“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四个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2006年9月,中央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一方面明确提出了建设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要求,并从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把政府的职能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说明;另一方面,明确了影视制作业、出版业等九大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提出了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转变文化产业增长方式、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等目标要求,并就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造、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健全各类文化市场、完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等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

党的十七大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同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高度,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要求。十七大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并强调“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明确要求“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等改革的具体要求。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对于文化建设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强调,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高度对于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的一次重要发展。如果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形态的话,那么十七大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强调则是从更宽广的视野上确立了其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总之,理论内涵的提出、战略地位的确立,标志着十六大以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在理论化、系统化上取得了一次意义深远的飞跃。

第三阶段:十七大以后是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进一步深化阶段。科学发展观的全面阐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正式提出,是十七大两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要理论成果。在新理论、新视角的观照下,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进入了一个深化发展阶段。

这种“深化”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进一步细化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在十七大召开几个月后,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目的,以改革为动力,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筹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这里对于以人为本的强调,对于统筹兼顾的坚持,都渗透着科学发展的血液。2009年8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将文化体制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目标任务、时间进度和责任主体,形成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10年4月,中央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意见》,比较系统地回顾了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进展、主要成效和主要经验,指出了2012年前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201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一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深入阐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的重要意义。这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显得尤为明显。一段时间以来,与经济快速发展相比,我国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也同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中一些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相关要求下,中央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要求。

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初,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大举措中就有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要求。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要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拉动消费、促进和谐、增强信心的重要作用。

2010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明确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加以强调。他指出,从国际经验来看,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2010年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十二五”规划要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建议中,中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从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完善版权法律政策体系等几个方面对下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李克强出访朝鲜、韩国
李克强出访朝鲜、韩国>> 详细

各地新闻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 详细
点击排行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亮点解读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