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当配偶责备,自尊心受损时,一些公职人员会不知不觉地按“枕边风”捞钱,或放任自己亲属以权力影响“挣钱”。
四是当人际关系紧张,特别是家庭不和时,有的公职人员由于需要精神的慰藉,而更容易被情色所俘获。而一旦生活出现“越轨”,就会出现入不敷出或欲罢不能的情况,为维持这种情况,权力被滥用也就不可避免。职务犯背后常有情妇、“小三”身影,就是这种情况的例证。
五是当各种荣誉加身,或觉得自己立有“大功劳”时,有的公职人员会出现“忘乎所以”的心理,或者产生应该享受人生、乐享生活的心态,从而放松要求,逐步走上犯罪道路。
国内首份职务犯罪心理测试
34道选择题,测出你的“腐败指数”
5个方面的因素都处于高风险时,说明已犯过罪或在犯罪边缘
从2013年12月起,南京市鼓楼区的公职人员都将陆续收到一本特别的手册:《职务犯罪风险自评手册》。这份《手册》就是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研制推出的,《手册》中的自我评估部分,为公职人员详细设计了腐败指数34问,从动力因素、调节因素、特征因素、心态因素、潜意识等五个方面自测腐败心理倾向和风险评估。答完这34道题,算出得分,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腐败心理指数。
狄小华教授如此解读:“某一因素风险的高低直接说明了这一因素在多大程度上接近职务犯罪心理的构成。如动力因素的评估如果是高风险,就表明它已经接近甚至达到职务犯罪心理结构中动力因素所需要的水平,但还不能说已经具备了职务犯罪所必须的心理条件。只有当调节因素、特征因素和心态因素都处于高风险时,才能说明已经实施过犯罪或犯罪正在逼近。”
这本手册是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与鼓楼区纪委、检察院联合组成的课题组,根据实证研究所揭示的职务犯罪心理特征、演变规律以及公职人员堕落的历程,研制推出的。杨建萍检察长表示,手册推出后,在部分辖区内单位开展测试应用,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问题太直白,目前还处在自测阶段
开放式的问卷调查,收上来的答案可能不具有可信性
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所长狄小华告诉记者,这34道题其实就是一面镜子,给那些身居高位,面临诱惑的高官一个自我提醒的机会。“而这34道测试题,对于反腐的警示作用,明显要比一般的法律宣教效果要好。”
由于34道测试题其实都是生活中我们对于事物评判的一个标准性问题,有的问题甚至比较直接,比如第一部分职务犯罪心理的动力因素评估的8道题,其中第一题上来就问,你认同“人无外财不富”吗?而第5题更直白表述:“你对婚外情或者婚外性生活的渴望?”这些问题,不仅触及个人的道德水准,还涉及个人隐私问题。所以不可能用于开放式的问卷调查,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梅琨也表示,这34道题曾经尝试问卷调查收集答案,但是收上来的答案,显然是不可信的,而现在只能把34道题用于官员的自我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