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妈妈的教育经:且行且看
安可,34岁,安徽人,在北京工作10年,孩子5岁半,为上学问题发愁。
安可的女儿5岁半了,为了应付明年的“幼升小”,她把女儿转到了一家培训机构开办的学前班。
这是今年9月的事,安可认为这是“不得不”做的事。
安可和丈夫“漂”在北京已经10年了。年轻的时候,他们觉得户口就是一张纸,买房、买车什么都不耽误,有没有都一样。但是,从安可怀孕开始,那张纸就如同一张网,把他们缠得喘不过气来。
在女儿7个月大的时候,安可去小区里的幼儿园报名。拿过幼儿园传达室大爷递过来的登记本,她才发现自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有的父母早在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就登记了,填的是预产期。
“户口在这儿吗?”大爷看安可摇头,颇为内行地告诉她,这附近七八个小区的孩子都盯着想上这个幼儿园,要么找关系,要么就赶紧找别的幼儿园。
那时候,安可只有29岁,对“母亲”这个角色的理解尚停留在让孩子吃饱穿暖的层次。显然,这是不称职的表现,安可开始研究片区、学区房,跟同事们讨论幼升小、小升初,中考乃至高考。
但是,每个话题都不轻松,每种方式背后都是数不尽的弯弯绕。如果说幼儿园阶段还能“将就”,那小学是万万不能的了。
安可买不起学区房,除了到时候托人找关系,只能让孩子“裸考”。而要考试,之前的各种才艺学习、知识储备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从女儿3岁开始,安可就给女儿报了钢琴班、舞蹈班、绘画班,再加上英语课,小姑娘周一到周五只有周四一天可以按时回家。她希望女儿能参加一些考试,拿到一些证书,将来好歹有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