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情深
北京的守望者
侯仁之先生常说,他对北京“知之愈深,爱之弥坚”。自从20岁来到北京读书起,他一生的事业与情感都与这座古城联系在一起。侯老曾在一篇文章中忆起初入北京的感受:“既到北京而后,那数日之间的观感,又好像忽然投身于一个传统的、有形的历史文化的洪流中,手触目视无不渲染鲜明浓厚的历史色彩,一呼一吸都感觉到这古城文化空气蕴藉的醇郁……这一切所代表的,正是一个极其伟大的历史文化的‘诉诸力’。它不但诉诸于我的感官,而且诉诸于我的心灵,我好像忽然把握到关于‘过去’的一种灵感,它的根基深入地中。这实在是我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最伟大的一课历史教育,是我平生所难忘怀的。”
年少时激发的情感贯穿了侯先生整个学术人生。他在北京城的起源和城址选择、历代水源的开辟、城址的变迁沿革、古都北京的城市格局和规划设计等方面所做的大量研究一直为人称道;更让人感动的是,侯老一直到晚年仍为古城的保护而奔走。
上世纪80年代,侯先生曾撰文《卢沟桥与北京城》,详述卢沟桥与北京城的渊源。他认为,卢沟桥800年的历史与北京城可谓是血肉相连,它不仅显示了古代人民卓越的工程技术,也是北京城原始聚落的诞生之地,亦被马可·波罗赞扬并扬名欧洲,而近代以来,它又见证了日军侵华的铁蹄,标志着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全民族抗战的起点。当侯先生得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卢沟桥频繁行车而导致桥体面临损毁危机,他马上撰文呼吁“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认为“卢沟桥所面临的问题,虽然发生在首都,影响却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
在侯老的大声疾呼和奔走下,卢沟桥很快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整修,后来还被列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1993年,北京西客站破土动工,选址就在莲花池畔。当时的莲花池已经干涸,有人提议直接把北京西站建在莲花池原址上,既可以节省搬迁的人力物力,还能利用凹陷的地形。侯先生提出明确的反对意见,强调“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莲花池是北京的生命源头”。这个意见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莲花池原址被保留了下来。在北京西站建设期间,侯老一直惦记着莲花池,还和夫人张玮瑛老师亲自去了一趟施工现场。那时候主体工程虽然完成,但是还没有装电梯,当两位老人一步步搀扶走上楼梯,看到的是干涸的莲花池底,里面堆放了建筑材料。侯先生忧心忡忡,回去又写了《莲花池畔再造京门》,建议开发莲花池的水源,恢复其原貌。
1998年4月28日下午,87岁的侯先生应邀前往北京市委去作报告介绍北京城市的历史。他在题为《从莲花池到后门桥》的报告中讲到:“由于莲花池的存在,影响到一个古代城市一步步成长,最后扩建为金朝的中都城。这就是北京建都的开始。因此可以说北京城的成长和莲花池的关系至关重要……现在北京开发水利工程,我殷切希望能够把莲花池尽可能地加以恢复。”先生的报告受到北京的高度重视,他的建议也被正式采纳。两个月后,莲花池恢复改造工程正式启动;紧接着,侯先生报告中提议的后门桥修缮计划也开始启动。后门桥所在地是元大都城市规划的起点,没有它就没有北京城市南北的中轴线。侯先生建议把什刹海的水引过后门桥,恢复后门桥下河道的景观,使历史上中轴线设计的起点重新焕发光彩。2000年12月21日,莲花池和后门桥遗址举行修复仪式时,侯先生虽然行动不便,但仍坚持坐着轮椅前去参加。
坐落在北京城西北角的“三山五园”,亦是侯先生一生的牵挂。从读大学起,他的足迹遍及颐和园、西山、圆明园。侯先生曾风趣地讲过,“在燕京大学我等于是上了两个大学:一个是正规的六日制大学——就是燕京大学;还有一个一日制的大学——我叫他‘圆明园大学’。”上世纪50年代初,侯先生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时,通过对北京西北郊新定文化教育区的地理条件和发展过程的实地考察,写了《北京海淀附近地形、水道与聚落》等文章,为新区的规划提供参考。侯老到了晚年,身体状况不允许他再做长途考察,他的关注点便又回到当年的学术出发地,围绕海淀和燕园做了“未名湖溯源”、“海淀镇与北京城”等研究。1995年左右,侯先生眼见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恐对生态环境和历史坏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威胁,于是提出,要采取措施,把颐和园东侧面积数千亩的地区(即万柳地区)保护起来并予以绿化,成为北京的一个大“绿肺”。北京市接受了侯老的建议,“万柳工程”成为北京绿化隔离带建设规划面积最大的项目之一。
一直到侯老95岁高龄时,他念念不忘的,还是京城西北郊历史环境的保护。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应当从两个方面考虑对环境的保护:一是海淀和西北部的香山一带,是历史上北京重要的风景名胜区,考虑到其对现代北京生态的重要作用,要重视生态走廊的保护与建设。另一个是在海淀附近,有圆明园和颐和园等名园的存在,颐和园还是世界文化遗产,要保护好遗产的本体及其周围的环境,控制建筑高度,防止污染,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与文化环境。2012年6月,北京把推动海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列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倘若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了文化传承,往往会使我们误入喧嚣和泥淖。侯先生仿佛一位睿智的先哲,在崎岖和迷雾中引领我们上下求索。感谢侯先生等前辈的努力,没有他们的执著,我们不知会失去多少历史的遗珍。